《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质学与地貌学Ⅰ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6 学时,实验(含上机):2 学时,课外 0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等
教材:宋春青,《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地质学与地貌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应必修的专业主干课。鉴于地理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对该课程的要求程度,将地质学和地貌学两方面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本课程主要讲述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的结构、构造,地表形态特征等的产生、分布、发展、演化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质学及地貌学的核心知识,了解其基本构架和基本工作方法,为日后从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工作,以及进一步深入学习地质学或地貌学打好基础。
由于地质学与地貌学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学时安排的关系,教学中要求: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将地质学、地貌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搞好形象化教学,采用标本、照片或相关的录像资料,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一定学时的室内实验内容,配套相应的野外实习课程(见《地质学与地貌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言(2学时)
1.1地质学与地貌学及其学科特点(1学时)
(1)了解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地质学和地貌学之间的关系;理解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重点:建立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明确地质学和地貌学之间的关系。
1.2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0.5学时)
(1)了解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2)理解“历史比较法”,“演绎和归纳”等问题;
重点: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难点: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方法
1.3地质学、地貌学的形成和发展(0.5学时)
(1)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重点:现代地质学、地貌学的发展趋势
第2章地球的基本特征(4学时)
2.1地球概况(2学时)
(1)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
(2)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地球的物理性质
难点:地球的物理性质
2.2地球的圈层结构(1.5学时)
(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重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难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3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0.5学时)
(1)理解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2)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掌握地质作用的分类;
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的分类
难点: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第3章矿物与岩石(12学时)
3.1矿物与岩石的概念(0.5学时)
(1)理解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
(2)掌握矿物的概念;掌握岩石的概念
重点:矿物的概念;岩石的概念
难点:矿物的概念;岩石的概念
3.2矿物(3学时)
(1)了解矿物的基本类型;
(2)理解常见矿物的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条痕等基本特征;
(3)掌握矿物的命名;
重点:矿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
3.3火成岩(3学时)
(1)了解岩浆作用;了解典型的火成岩
(2)理解岩浆及火成岩的分类;理解鲍温反应系列
(3)掌握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重点: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难点:火成岩的分类;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3.4沉积岩(3学时)
(1)了解的沉积岩基本类型;
(2)理解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基本原理;
(3)掌握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重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难点: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3.5变质岩(2.5学时)
(1)了解变质岩的基本类型;了解变质程度及三大类岩石转化问题;
(2)理解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因素;
(3)掌握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重点: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难点: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0学时)
4.1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的概念(0.5学时)
(1)理解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的基本类型;
(2)掌握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的概念;
重点: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的概念
4.2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2学时)
(1)了解构造运动的证据;了解岩石变形规律
(2)理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3)掌握岩石产状及其测量方法;
重点: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岩石产状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岩石产状及其测量方法
4.3褶皱构造(1.5学时)
(1)了解褶曲形态类型;了解褶皱构造的意义;
(2)掌握褶皱和褶曲的概念;掌握褶曲6要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