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StructuralGeology
学分:3
学时: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理论力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土木工程学院
修读学期:第4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机理,产生的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特性方面的知识,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岩层构造与产状、地质构造分析方法、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特征分析等。
本课程拟达到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和断层的形态,岩层的构造及其产状描述与分析基础。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能够对常见地质构造形成的机理进行力学分析;能够对岩层构造及产状进行描述与分析。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浓郁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通过文献研究能够分析复杂地质工程问题。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2具备力学与工程学等基础知识,并能应用其对相关地质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课程目标1
0.2
2-4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2
0.4
4-1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及工程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
课程目标3
0.4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掌握构造尺度、旋回、世代、序列和构造层次的概念。
重、难点:理解地质构造学研究内容。
德育元素: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1
课堂教学
课程目标2
2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基本要求:掌握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学会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地面;掌握岩层产状要素与岩层判断方法;掌握两类地层接触关系;掌握两种不整合类型。
重、难点: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德育元素: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9
课堂教学、课堂练习
课程目标1、2
3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基本要求:掌握应力分析方法;掌握变形分析方法;熟悉地壳岩石圈岩石力学性质。
重、难点:掌握应力应变分析方法。
德育元素: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8
课堂教学
课程目标1、2
4
褶皱构造
基本要求:掌握褶皱形态、类型和组合的描述与判别;掌握褶皱形成机制及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学会观察与研究褶皱构造;学会工程现场褶皱的观察、描述及构造形成的分析,研究褶皱对工程可行性的影响。
重、难点:掌握褶皱形成机制。
德育元素:迎难而上的钻研态度。
8
课堂教学、课堂练习
课程目标2、3
5
节理
基本要求:掌握节理的类型及分类方法;掌握节理的分期与配套及其方法;了解节理的野外观察方法和测量资料的整理方法。掌握节理的现场观察、测量及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
重、难点:掌握节理的分期与配套及其方法。
德育元素: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8
课堂教学
课程目标1、2、3
6
断层
基本要求:掌握断层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掌握断层野外观察内容及观察方法;学会断层的现场观察、分析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项目可行性分析。
重、难点:掌握断层形成机制。
德育元素:理论联系实际的求真态度。
14
课堂教学、课堂练习
课程目标2、3
合计
48
四、课程教学方法
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采用PPT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以板书为主,PPT电子课件为辅等教学手段,结合所授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结合随堂测验、课堂提问、课后习题、专题研习、教师答疑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
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
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由平时作业、专题研习、期末考试等项组成,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分。其中:平时作业、课堂测验、专题研习、课堂表现分别占15%,10%,10%,5%,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
序号
教学环节
课程目标1
(分值)
课程目标2
(分值)
课程目标3
(分值)
合计
1
平时作业
3
6
6
15
2
课堂测验
2
4
4
10
3
专题研习
0
5
5
10
4
课堂表现
0
5
0
5
5
期末考试
10
26
24
60
课程目标对应分值
15
46
39
100
(二)考核与评价标准
1.平时作业考核与评价标准
分值
观测点
90-100分
70-89分
60-69分
0-59分
平时作业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