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实习报告.doc

发布:2019-04-29约3.3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佛 山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实习报告 专 业 12地理信息系统 姓 名 黄远辉 成 绩 学 号 2012764128 日 期 2014/2/15 一、目的 1.考察丹霞山地层的年代、丹霞盆地地层的岩性。 2.考察丹霞山地质构造,包括:丹霞山的大地构造背景、丹霞山盆地的褶皱与断裂构造。 3.考察丹霞山的地质发展史。 4.丹霞山的地貌分类,包括:岩石特征和碎屑组成分类、岩层产状分类、气候区划分、发育阶段等。 二、 丹霞山简介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境内,面积290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1988年以来,丹霞山分别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80多处石窟寺遗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诗词和摩崖石刻,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 丹霞地貌的定义 丹霞地貌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盘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敢惹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这些沉积层经历了区域地壳抬升、剧烈的断裂、流水、深度切割侵蚀、块体运动、风化和溶蚀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峡谷等有着极大景观美的景观。 四、丹霞山组成 丹霞山地区在构造上属于南岭的一个山间盆地—丹霞盆地.其间沉积了一套白垩纪的红色沉积底层—丹霞组(上部)与长坝组(下部).世界闻名的丹霞地貌发育在丹霞组地层的基础上. 丹霞组地层主要被北北东方向的断裂切割,在丹霞盆地内部出露的有但大片区域:一、东部地区,锦江东岸—浈江西岸—两江汇合后的浈江两岸区域,大致包括丹霞山、金龟岩、白寨顶、五马归槽、风火山一带,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是丹霞盆地中丹霞组成部分最广的区域;二、锦江西岸与岭头-暖坑-茅坪一线之间,北东向分布,包括上天龙、田螺寨、矮寨等,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三、韶汝公路以东,岭头-暖坑-茅坪一线以西,包括巴寨、燕岩、穿岩等,面积约26平方公里 实习地点详解: 锦石岩 锦石岩高为200m左右,为丹霞组锦石岩段的命名地,天然剖面上红色砂岩和砾岩相间。中间最后的红色沙岩层厚达8.5m,具有古代河流三角洲的前积层形成的大型板块交错层理,标志明显。崖壁颜色为”色如墨丹,灿若明霞”左边部分崖壁颜色较黑,右边较浅切为霞红色,原因是左边部分表层较老,受到环境植物等侵蚀成为黑色,右边部分在地质年代近期内出现崩塌,表层较新,受侵蚀情况小.? ??岩石组成方面,该崖壁主要由砂岩和砾岩相间组成,砂岩为红色,砾岩颜色较深一些.上层以砂岩为主,下层以砾岩为主.,最上层有散乱砂岩,但以砾岩为主。? 丹霞组与长坝组为不整合接触,接触点在山门附近, 丹霞组分三段,最下层的一断为拔寨段,中间一段为锦岩段,最上层为白寨顶段.巴寨端岩性以砾岩为主,锦石岩段以砂岩为主,最上层白寨顶段岩性以砾岩为主.呈现由上到下粗-细-粗的结构特点,物质组成年龄大于7000万年,白垩纪,以水平岩层为主。 软岩层风化及流水的侵蚀作用引起的崩塌现上层红色砂岩层? 软岩层风化及流水的侵蚀作用引起的崩塌现 上层红色砂岩层 悬崖峭壁的特征:崖壁地貌,额状崖,崖壁陡峭,近水平层理,水平节理或垂直节理,裂缝形状为上细下粗。 ?原因:是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 一线天 一线天的峭壁的坡度几乎接近90度,上面宽度大于下面的宽度?,整体来讲是上宽下窄,峭壁的表面凹凸不平。一线天的成因是流水沿着红层垂直节理侵蚀而成的狭窄巷道。在一线天发育的前期,岩块中间有一道垂直的裂隙,湿润的气候提供了充足的雨水,雨水沿着裂隙向下侵蚀,天长日久,侵蚀的裂缝逐渐扩大,深度加深。一线天上宽下窄的特征是上面的岩石侵蚀大于下面的岩石造成的。一线天左侧的岩层为斜层理,右侧的岩层也为斜层理。 (3) 通过观察石壁发现下层砾岩粗细结构有层次,且岩石的磨圆方向现实水流方向为途中方向并且与锦江流向大致上一致,砾岩由下到上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