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⑴表现: ⑵原因: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区别 联系 意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立。有正确、错误之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 真理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论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称为理论 科学 理论 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提炼关键词,抓住“标志性”词语 (1)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提出、出台、制定、颁布┄(理论、思想、政策、规划、方针、措施、经验)等 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才出发,实事求是 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额来源和动力 从唯物史观角度按,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2017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 认识论 考点概览 备考策略 (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1.从考查内容上看,本课考查的重点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等。 2.从考查形式上看,高考主观题在该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两个考点上,其他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多以生活中的材料或名人名言为背景进行考查。 3.在能力考查上,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频考点 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相对应。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相对应。 ③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考点1: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类活动 改造世界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认识世界 主观 世界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性质 注意: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①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