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7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3)分析: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2)运动是有规律的
2、教学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于“无话处”有话,于“习以为常处”发现不寻常的事物,可以提升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传递功能,充分利用其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分解、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助学促学的目的。
(2)学法:点拨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和迁移式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自学阅读法;分析比较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思考问题:那么,物质世界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
多媒体展示:运动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从图片中归纳世界的状态,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导入新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多媒体展示:图片(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人类社会运动、人的思维运动等图片)
思考问题:上述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上述图片说明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思考问题: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思考问题: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教师讲授: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课堂探究: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讲授: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