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PAGE
14-
其次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必备学问·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载体)。
(3)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
(1)区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是肯定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更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方法论:
①必需敬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反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
②人可以在相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元素的发觉经验了漫长的过程,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只有63种,人们依据有规律的变更推论,世界上应当还有更多元素。随着光谱技术的发展,空位上的元素先后被发觉。到目前为止,化学元素周期表已有118种元素,其中有一些元素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元素。
思索:人类依据什么发觉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提示:依据元素的排列和出现的规律,发觉并制造出新的元素,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关键实力·议题导学
议题一正确相识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从1977年复原高考以来,我国对高考所做的改革从未停止:70年头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80年头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90年头保送支配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起先推广……回溯高考制度演化,始终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动,到2024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化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用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允、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连接沟通各级各类教化、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1)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化是运动还是静止?(政治认同)
提示: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化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运动和变更,不是静止。
(2)结合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化,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提示:①运动是肯定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变更,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必需不断调整与完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是相对的、短暂的和有条件的。1977年复原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总体上坚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③我国高考制度不断调整与完善,坚持稳中求变,说明白事物是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详细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担当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分:
运动
静止
含义
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一指事物在它发展的肯定阶段和肯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更;二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肯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别的运动
特点
永恒的、无条件的、肯定的
短暂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
①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别状态。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①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杀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②所谓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