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ppt课件(43页)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目标】 *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 *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概括剧情; *准确把握窦娥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知识链接】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知识链接】什么叫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用北曲演唱而成的一种完整汉族戏曲形式。 *元杂剧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为主,创作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知识链接】元杂剧角色行当 *元杂剧中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性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知识链接】元杂剧剧本结构特点之一(课本P14) *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一楔(xiē)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一部戏。 *楔子: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 *折:戏曲名词,杂剧一本分四折,一折等于后来的一出。 【知识链接】元杂剧剧本结构特点之二 *元杂剧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除了“四折一楔子”外,还有就是“一人主唱”。 *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戏都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知识链接】元杂剧剧本构成 *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知识链接】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 *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汉宫秋》(马致远) 【知识链接】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白 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走近作品】介绍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已斋叟。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涵咏词义 楔( )子 盗跖( ) 嗟怨( ) 前合后偃( ) 亲眷( ) 斟( )酌 罪愆( ) 衔( )冤 湛湛( )青天 杳( )无音信 浣( )纱 错勘( ) 亢( )旱 鳏( )寡孤独 甘霖( ) 田畴( ) 埋( )怨 尸骸( ) 哥哥行( ) 古陌( )荒阡( )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楔(xiē)子 盗跖(zhí) 嗟(jiē)怨 前合后偃(yǎn) 亲眷(juàn) 斟(zhēn)酌 罪愆(qiān) 衔(xián)冤 湛湛(zhàn) 青天 杳(yǎo)无音信 浣(huàn)纱 错勘(kān) 亢(kànɡ)旱 鳏(ɡuān)寡孤独 甘霖(lín) 田畴(chóu) 埋(mán)怨 尸骸(hái) 哥哥行(hánɡ) 古陌(mò)荒阡(qiān) 【初读课文】涵咏词义 缥缃(piǎoxiāng):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争奈:怎奈,无奈。 看觑(qù):照看,照顾。 一向:这里的意思是一段时间以来。 蓦(mò)过隅(yú)头:转过墙角。蓦过,迈过、跨过。隅头:墙角,拐角。 赚(zhuàn):①本义指买卖得盈利,引申为赢得;获得。②诳骗,欺哄。文中是诳骗、欺哄。 绣闼(tà):指妇女的居室。闼:①本义指小门。②门内。③门楼上的小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