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2(2009-08-19 14:23:28)
歌诀?懂劲?太极拳?抄本?张三丰?赵堡镇?杂谈? 分类:健康 ? 第五节?? 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经论
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经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的古传拳论;一是武禹襄、李亦畬所著《四字密诀》《撒放密诀》《五字诀》等。下面是杨式传人著作中所载的古传拳论及武禹襄、李亦畬著作。另有乾隆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六首,见下节。一、程氏太极拳所传拳论用功五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性归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二、宋氏太极功所传拳论八字歌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心会论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之意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周身大用论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十六关要论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来往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於毛。功用歌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三、俞氏太极功所传拳论太极拳真意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謦(海阔天空)。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翻江闹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四、内家拳所传拳论五字心法敬、紧、径、劲、切。五、武派太极拳重要论著四字秘诀? 武禹襄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撒放秘诀? 李亦畬??? 擎引放松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内有敛字)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时腰脚人端的。(中有整字)五字诀?? 李亦畬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收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根,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法,方能随手凑效。此为“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李亦畬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无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起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