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的安全保障体系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二:
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的探索
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十一五”教研项目研究报告
四川大学 罗阳,刘胜青
清华大学 傅水根
山东大学 孙康宁
江汉大学 童幸生
在目前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各种事故的发生概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实习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实习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变化等原因,实际上每年的事故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一旦发生事故,无论其严重程度如何,对学生、教师,工程训练中心、甚至学校的负面影响都是特别明显的。
工程训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较大的改进和拓展,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金工实习的形式和内容。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强调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与训练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向着全开放中心的方向发展。工程训练中心不同于普通的工厂,发生事故类型以及产生事故的原因都有其特殊性,而事故造成的后果以及事故的应急处理也有其复杂性。因此,积极探索适合当前工程实践教学需要的安全保障体系,是非常急迫的工作。
一、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常见事故类型
(1)自身伤害事故:正在操作设备的学生受到设备的意外伤害。例如操作车床时衣袖被卷入高速旋转的卡盘或者工件,致使手臂骨折。
(2)伤人事故:常发生在多人操作一台设备时,因协同不当造成参与、协助操作的同学或者老师受伤。例如站在铣床旁边的同学被突然启动的铣床工作台撞伤。也有发生在车床操作中,忘记取下的卡盘手柄飞出击中前面正在操作另一台车床的同学。
(3)设备损坏事故:设备因不当操作被损坏,在实习中比较常见。
(4)环境保护相关事故:因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破坏实习现场,或者受到恶劣环境的意外伤害。比较典型的是焊工实习中没有操作的同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被弧光伤害到皮肤。另外,铸工、焊工等实习场地容易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或者被地面油污滑倒等事故也很常见。
(5)其他意外事故:雷击、停电等偶然原因也可能造成各种事故。尽管其发生概率很小,但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事故原因
工程训练中的意外事故往往事发突然,但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是实习过程的主体,实习场地、设备、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因素。事故的原因可从学生的主观原因和其他实习过程中的客观原因来分析。
(1)学生的心理因素
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一般是1-2年级的同学,他们的心理上普遍存在三个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
好奇心重,但阅历、知识有限,容易忽视安全;
适应性差,在环境变化后比较茫然,没能领会安全的重要性;
过分自信,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完全按照要求操作。
但同时,通常学生也有两个比较有利于安全的心理:
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他人免受伤害的意识。
自尊心和荣誉感较强,可以通过引导掌握复杂的安全知识。
(2)工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变革
最近10年,工程训练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训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经历较大的改进和拓展,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金工实习的形式和内容。训练内容强调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训练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向着学生自主安排训练时间、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全开放工程训练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的客观因素使工程训练中的安全保障更加复杂。
例如,对学生来说以下的客观原因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设备和实验方案的复杂性增加,致使需要注意的安全规范比较复杂
学生规模扩大,训练场地显得比较拥挤
教师数量偏少,工作强度大、压力大
3、建立安全体系的必要性
安全体系是工程训练课程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在有效的安全体系中才能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三级安全保障机制
目前,工程训练中心主要面向基本上没有安全知识概念的高校低年级同学,教学要求又需要他们在短时间迅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以便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自主完成比较复杂的训练或者实验项目,因此其安全保障体系不同于主要面向熟练工人的普通工厂,应该建立如下三部分构成的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教育机制:帮助同学掌握安全知识,理解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保护机制:从技术层面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
三、建立完善的安全知识教育机制
完善的安全知识教育机制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同学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理解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以便在他们自主完成训练内容时能主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应该考虑同学的心理特点,建立包括互动学习和考核的完整体系。
同时安全教育体系中还应该包括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和警示,避免因为长期工作造成的麻痹思想。
1.互动学习机制
目前国内高校对安全教育手段已经比较完善,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包括:
(1)在工程训练课程开始时的课堂教学(动员)中,以建立安全意识和了解基本安全常识为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