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教学的测量与评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评定与反思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后,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定,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的过程。什么是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进行测量与评定?教学测量与评定有哪些技术与手段?这是本章重点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 教学的测量与评定概述
通常,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单元结束时要进行一次小测验,期末进行一门课程内容的测验,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思想品德的评价,这些都是教育测评。但在理论上,教育测评是有特定涵义的。
一、教育测量与评定的涵义
完整的教育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方面。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也就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如确定五级分等级,每一等级的价值是什么);然后采取一定的方法,如测验、等级评定、面谈、观察等收集资料和数据。评定是获得信息、形成判断和教育决策的过程,也就是指对测量结果的解释。如解释测验分数,或综合由多种测量手段所得到资料,做出主观判断和说明。评定是对学生的反应行为和已有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是建立在客观描述基础上的主观活动。
二、教育测量的主要工具——测验
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观察、面谈、等级评定和测验。观察、面谈和等级评定是中小学教师惯常使用的测量方法,一般而言,这几种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比较系统客观的测量方法则是测验。
(一)测验的定义
测验是一种特定的测量工具,是通过系统的活动程序,度量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以此来量化描述人们的心理特征。如要测量学生的智力水平,可采用包括学生各种智力特征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就是通过一些题目测查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反应特征,按一定的程序和评分标准来度量反应的水平和特征,从而得到一种量化的描述。如,智力测量一般用IQ的分数来说明,140分以上为超常,50分以下为低常。
(二)测验的功能
测验具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诊断,即确定个体各项能力水平高低的程度或特征的状况等;二是预测,即测量出个体的特征,预测个体在未来活动中的表现。从这两种功能出发,测验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四方面的作用:
1.通过测验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特征,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的依据;
2.通过测验可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诊断,寻找学生行为变化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信息,如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测验,可以诊断行为异常的原因;
3.测验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或指导;
4.也可以用来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
(三)测验分类
在中小学进行的测验内容相当广泛,内容繁多,但是按方式、标准、内容、目的、对象和时限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1.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
根据测验的编制是否经过标准化程序,可分为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测验的制定,一般都是采用标准化程序,并经过了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通常使用的测验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6PF人格量表等都属于标准化测验。非标准化测验是没有经过标准程序编制的,如教师自编的测验,信度和效度比较低,但它灵活、简便,在学校中使用较多。
2.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根据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所采取的标准,可以把测验分作为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就是把学生测验的结果与其他同学或其他班级学生的成绩结果、甚至全国学生的成绩结果进行比较,来说明测绘结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而标准参照测验是把学生测验的结果与确定的统一的绝对标准进行比较,以说明学生的水平高低。这两种测验的不同之处见下表。一般测验都附有常模参照资料和标准参照资料。
标准参照测验和常模参照测验的比较
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 指导原则 掌握性测验 调查性测验 指导原则侧重点 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 测量学生在成就、性格、行为上的个别差异 结果的解释 比较的标准要么是个体以前的成绩,要么是某些特定的内容范围内进行了明确界定的标准 与其他学生的结果相比较 选择题目的程序 需要有足够的题量来覆盖所测量的内容,不需要为了增加测验的效度而改变题目的难度或删去简单的题目。 所选题目具有较大的区分度,能拉开学生分数的差距。简单题目应从测验中删去 最终成绩的评定 由绝对标准决定 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 3.成就测验、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根据测验的内容可将测验分为成就测验、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是用于测量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测量的主要是学习成绩。能力测验是测量学生学习的潜能,某种行为可能达到水平。人格测验是测量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
4.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根据测验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描述性测验是用于描述个体或团体的某种心理特征状况,如学习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