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胃肠道淋巴瘤;原 发 胃 肠 道 淋 巴 瘤(primary gastro intestinal lymphoma,PGIL)为最常见的节外淋巴瘤,约占节外淋巴瘤 1/3,多为非霍金奇淋巴瘤,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胃发病率最高,房芳等报道认为小肠发病率最高(半数以上发生于回肠),其次是胃,结肠少见。;胃肠道淋巴瘤起源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沿器官纵向生长,其中 2/3 以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而霍奇金淋巴瘤极为罕见。
临床多见于 50 ~ 70 岁的患者。男∶女 =1.5 ∶ 1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为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贫血,常出现腹部包块和不全性肠梗阻症状。
肠道内的淋巴瘤侵犯到固有层的植物神经丛,这时候会出现肠壁肌张力降低,引发管腔扩张。; 胃淋巴瘤的CT表现:
病变部位:以累及胃体、胃窦多见,常为多发,少见幽门受累。
胃壁增厚及范围:根据胃壁增厚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节段性、局限性增厚。有学者认为胃壁厚度超过10 mm、且向外周累及大部或全部胃壁者高度提示淋巴瘤。
胃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原发性胃淋巴瘤沿胃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生长,向腔内、外侵犯,故虽胃壁增厚明显、范围广泛,但溃疡一般较浅,CT扫描不易发现。有学者认为胃淋巴瘤累及黏膜较晚,于增强后可见病变表面胃黏膜呈细线样强化,而病变本身无明显强化,该征象可以作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 胃淋巴瘤的CT表现:
病变密度及强化特征:胃淋巴瘤密度相对较均匀,内部很少坏死或
坏死灶较小,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仿。
胃腔改变特征:病变段胃壁有一定的扩张性和柔软度,不同时期扫
描胃腔形态有改变;即使病变段胃壁弥漫性增厚,也较少出见梗阻
征象。有学者认为NHL致胃腔狭窄是因肿瘤细胞的大量堆积所致,
无正常细胞破坏,因而无成纤维反应;相反,胃癌的细胞增殖伴有邻
近胃正常细胞的迅速破坏和细胞死亡后出现的成纤维反应,因而
易引起胃壁僵硬、胃腔狭窄及蠕动减弱或消失,最终导致梗阻。
;(1)肿块型:多发或单发软组织结节,以多发常见,肿块较大时可引起肠
管狭窄及不全性肠梗阻。
(2)壁内侵润型:肠壁呈节段性不对称增厚,病段常较长,边界不楚,回
肠末段常见,如果肿瘤侵犯壁丛神经还可以引起肠管动脉瘤扩张,有
的学者认为该特征是肠道原发淋巴瘤特征性改变。
(3)多发结节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壁外轮廓光整,周围可见增大巴结影。
(4)溃疡型及混合型:相对少见,常为增厚的肠壁或肿块内发现龛影及肠
系膜受累并腔外肿块,增强扫描时病灶无强化或中等度强化 ,由于
黏膜受累较晚,增强后见病灶表面呈细线样强化而病灶本身无强化;
病灶周围和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常见。;图 2C,2D 空肠淋巴瘤
由于病变侵犯肠壁植物神经丛,肌张力下降,致病变肠管呈动脉瘤样扩张。
图 2E,2F 回肠末端淋巴瘤
肠壁显著增厚,增强 CT 示病变内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a)小肠肠壁局限性增厚,周围可见增大淋巴结 ;
b)增强扫描可见肠道因扭转而使血管呈漩窝状改变;
c)多平面重建图象,病灶中度强化,周围多发增大淋巴结,肠壁病灶呈结节样改变。; 鉴别诊断;肠腔内肿块型主要与间质瘤鉴别, 小肠间质瘤较结肠间质瘤多见, 发现时肿块较大, 表现为肠壁偏心性类圆形肿块, 可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同时生长, 增强后强化明显, 部分病灶内可见明显增粗、紊乱的供血血管, 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区, 不伴肠系膜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原发性肠道肿块型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腔内肿块, 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 内部可包绕一支较粗的血管, 但不同于间质瘤明显增粗、紊乱的供血血管; 并且多伴有肠系膜和( 或) 腹膜后中等均匀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因此, 认为原发性肠道肿块型淋巴瘤与间质瘤具有较明显的区别。;术中见胃体前壁小弯侧可触及一8x5cm肿物,质中,包膜完整。
术后病理:胃间质瘤,危险程度中等,核分裂2-3/50HPF。
免疫组化:CD117+,CD34++;左下腹系膜区见团块影,边界较光整,最大层面约4.6cm×4.4cm,CT值约33-44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约77-91HU,与邻近部分肠管壁分界不清。
术后:空肠间质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