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评鉴量化指标的反思.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6 ,5 (3 ),頁10-13 大學評鑑怎麼改 主題評論
大學教師評鑑:量化指標的反思
詹志禹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一、前言 中 的 邏 輯 實 證 主 義 ( logical
positivism )。這兩種古典思想在廿世紀
量化指標延續著邏輯實證主義的 上半葉的美國相當盛行,但近百年來
靈魂,被誤認為象徵客觀公平,在教 已遭遇無以數計的批判(Popper, 1934;
師升等、績效評量及各種計畫評鑑當 Feyerabend, 1975; Weinberg, 2013 ),並
中受到大量使用,但實務上,許多量 且已經有許多新典範的提出(Kuhn,
化都是主觀分派數值,不只是忽略信 1962; Laudan, 1977; Shapere, 1984 ),唯
度與效度問題,也導致注意力過度集 量化績效指標的使用卻仍在高等教育
中容易量化的向度。嚴格說,量化有 機構當中非常普遍,無論是教師升
助於精細切割,但也容易造成瑣碎和 等、績效評量或各種評鑑,量化指標
價值觀窄化;量化有助於運算整合, 仍具高度支配性。
但也容易造成雞兔同籠並整合成四不
像的怪物。評鑑者應破除「量化比較 在教育系統當中,許多鼓吹量化
客觀」的假象,注意信、效度問題, 管理的人,堅信萬事萬物皆可被測
採取相對比較以便看出進步程度,避 量,卻在測量當中扭曲了事物的本
開絕對判斷以免忽略起點的不平等, 質。舉例來說,三大類教育目標(認
尤其對於研究成果的評鑑方面,特別 知、情意、技能)當中,情意目標通
要超越字數、篇數、期刊影響係數等 常最不適合被拿來評量,因為情意或
形式特性,而實質評估研究成果所突 人格經常涉及主觀情緒感受或倫理道
破的觀點、解決的問題、典範的更新 德認同,一旦強加評量,容易迫使受
以及對社會和環境的改善。 評者作假或說謊(McGee Ng, et. al.,
2016 ),因為受評者必須考量自身與機
目前高等教育當中的評鑑,主要 構的利益。就大學教師或專家學者來
有三大類:1.針對各類教育計畫(例如 說,可能在關懷學生、關懷社會、胸
頂大、教卓等)之計畫評鑑,2.針對學 襟氣度、學術良知等方面,都是極為
校管理層級之校務評鑑,3.針對各系所 重要的特質,但如果要將這些特質量
或學院之「系所評鑑」。各類評鑑皆訂 化,難免顯得切割、獨斷、人工化而
有許多量化與質化指標。 且不自然。
二、量化指標的哲學 某大學將「關懷學生」納入教師
基本績效評量的指標之一,引起了
量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計畫 甲、乙兩人下列一段對話:
(含績效指標KPI )→執行→評鑑。此
種管理思想一方面源自泰勒(F. Taylor)
的科學管理,另一方面源自科學哲學
第 10 頁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6 ,5 (3 ),頁10-13 大學評鑑怎麼改 主題評論
乙:如何量化「關懷學生」? 乙:為什麼定「三十分」。
甲:可定一個門檻,例如每週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