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相观测STSE课程开发.doc

发布:2017-08-14约2.3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相观测STSE课程开发摘 要:STSE课程是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相观测”为案例,统整多学科资源,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 关键词:地理;STSE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59-03 STS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范式,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STSE课程是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达成教学目标,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后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单纯的讲授传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有效、具体和鲜活的特定教学情境活动中,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内化过程而形成。STSE是一个承载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良好平台,在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中,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寻求加强科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的联系。 2004年起,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施中,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结构,体现基础性、结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将STSE的教学地位提高到新的高度,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案例来看如何通过STSE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夜之圆舞”STSE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目标 每个孩子对月亮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离不开对月球的探索,“月相观测”是很好的的高中地理STSE课程。本活动课程以STSE的思想,统整天文、地理、语文、历史、英语、物理、数学等学科,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 “夜之圆舞”由核心问题“月相观测”延伸出几个单元活动,通过STSE教育,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以内化的科学价值观为基础,进一步寻找重要的信息、认知发现和评价,直到最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1、课程学习目标 (1)科学素养的目标: 科学态度: 1、能倾听别人的报告,并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2、养成遇到问题时,先试着确定问题性质,再加以实地处理的习惯。 3、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 4、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5、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 6、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认识。 科学精神: 1、相信细心的观察和多一层的询问,常会有许多新发现。 2、由探讨活动获得发现和新的认知,培养出信心及乐趣。 3、能常自问“怎么做?”,遇事先自行思考解决的办法。 4、养成主动参与工作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5、养成运用相关器材、设备来完成自己构想作品的习惯。 科学方法: 1、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当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2、要把问题的非本质方面找出来,加以剔除 3、要把你能够找到的、同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数据都收集起来。 4、有了这些收集起来的数据,就可以作出某种初步的概括,以便尽可能简明地对它们加以说明,亦即用某种简明扼要的语言或者某种数学关系式来加以概括。这也就是假设或假说。 2、九大基本能力的目标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 学生可藉由在探究问题时,个人提出什么的思考贡献,来了解自我及发展潜能。 ○1在思考特质方面: 了解在叙述观测纪录和结果的过程是否流畅;是否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2在思考方式方面: 是否会积极加入学习活动,主动思索问题、提出意见,进而进行探索活动;是否能大胆的创作,产生突破性的思维。 (2)欣赏表现与创新 大家的研究和设计,是否有足够的创意?你欣赏这些创意的研究和设计吗? ○1欣赏自然之美:当学生观测和记录月亮时,同时也能引领他们欣赏体会大自然之美。 ○2学生将自己的月亮观测资料转录在半球面天空模型上,大家互相欣赏。并可提出各种不同观测方法和记录方式。 (3)表达、沟通与分享 在本单元的每一学习阶段中,大家不断的动脑思考,同伴互动,共同建构新知,因此充分学习到表达、沟通与分享的能力。 (4)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本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