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一至三单元【阶段检测】【素养评估】【期末试卷】(a)(含解析).docx
PAGE
期末素养评估(A)
(第一至三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1.(2022·洛阳期中)隋唐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以长安文化为中心,依靠东南地区赋税存立”的中原王朝的生命线。据此可知,隋唐大运河(C)
A.加快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D.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
2.从以下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得出的主题是(B)
A.唐朝商业发达
B.唐朝经济繁荣
C.唐朝农业技术发达
D.唐朝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3.诗人王建在《宫词》中描写唐朝宫廷妇女的游艺生活,项目涉及乐舞、打球、竞渡、狩猎、弈棋等方面,当时的平民妇女、优伶、妓女等也能参与体育活动。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D)
A.男女关系完全平等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诗歌艺术成就高超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4.(2022·郑州期中)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一书中指出:“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根本原因是(B)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
C.唐朝民族交融加强
D.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
5.“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C)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6.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下列关于重文轻武的表述正确的是(C)
①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②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③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④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⑤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⑥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⑥
7.苏轼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8.两宋时期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以下能够正确反映当时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形势的一项是(A)
9.某班同学就“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展开了讨论。下列可以作为论据的是(D)
①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广州、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③南宋时,丝织业在南方兴起,并成为一个重要行业
④杭州是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22·郑州月考)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D)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1.如表体现了某一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其中①②处分别应为(C)
①
政治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制度创新:②
边疆管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交融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12.如图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部分),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繁华的都市生活。欣赏图画,能够从中看到(D)
A.繁荣的东市贸易 B.巍峨的宫城
C.遣唐使纷纷来华 D.热闹的“瓦子”
13.元朝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能够说明元朝(A)
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衰落
C.对外交通发达 D.重视科技创新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D)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C)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6.《明史·戚继光传》中记载:“嘉靖四十年(1561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馘(ɡuó)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根据材料可得到的信息有(B)
①明朝中期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