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教学管理机制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教学管理机制探析
[摘要]文章揭示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制的内涵,分别对其构成要素――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和教学管理监控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起由三个部分、三个层面和一个目标组成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及如何调动合作企业积极性提出了措施和建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教学质量监控内容、方法、机构、标准加以整体分析与综合,构成一个封闭的闭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
[作者简介]胡洁(1957- ),女,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天津30038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G25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10-0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其教学管理许多新的内涵,其重要特征是产学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因此,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是顺利实施该模式的保障。
一、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管理学看来,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①
教学管理机制是教学组织系统为激发和约束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的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在这里,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的个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和高职院校内部与教学直接关联的其他一些人员以及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指导和管理的人员;其群体则是上述个体的类的集合。教学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管理通过怎样的制度安排使得教学系统内部的所有人员,其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能够得以极大地调动与激发,同时又使得各种有碍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那些行为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制度安排的核心是教学管理系统内部成员的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即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使得每个成员,无论是教师、教学管理者还是企业指导教师,都能够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②教学管理机制包括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和教学管理的监控机制。
二、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我们所研究建立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是由三个部分、三个层面和一个目标组成。如图1所示。
(一)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学管理运行的组织系统。学院一级成立的工学结合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起规划和保障作用;中间一级是工学结合办公室、教务处及各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管理的主体部分;基层一级是教研室,是教学运行的执行单位。第二部分是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分制的实施,重点是建立选课制和选择教师的“双选”机制。第三部分是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监控反馈系统,主要有教学运行信息反馈和教学实施过程控制评估反馈。
(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主要是院级教学管理机构――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进行领导和规划。第二个层面是中观层面。主要是二级组织机构――工学结合办公室、教务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系部),对教学管理进行主导和调控。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主要是三级组织机构――教研室,进行教学管理的具体操作。
(三)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目标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现实目标是就业,即整个管理运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高效率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学生的就业。
三、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
研究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就是探讨和解释有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的动力来源问题。根据系统地研究管理激励理论的第一人――巴纳德的理论,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激励不仅要考虑对校内教师巧妙地综合使用激励、监督、竞争和制约机制,还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一)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
1.关注教师的需要。需要是激励的原动力,有需要才能激发动机,在实施激励之前,首先要弄清教师需要的类型、特点和内容,以便提供合适的外部诱因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常,我们采用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竞争机制的激励,这几种激励在教师群体内部,其作用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管理者要综合使用激励措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在物质激励方面,学校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合理增加教师的收入,让高投入、高质量、高报酬成为广大教师积极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在精神激励方面,管理者要通过合理的竞争体系,提供给教师进行知识训练以及职业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