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4自身免疫病.ppt

发布:2017-05-06约3.36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 按病程分类 急性局限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全身性-EB 慢性局限性-重症肌无力、慢性全身性-SLE (二)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征 1、 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 2、患者女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并有遗传倾向; 3、存在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 4 、疾病有重叠现象; 5、病程迁延,发作与缓解交替; 6、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疗效 4、表位扩展 (二)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异常(免疫系统异常) 超抗原激活T细胞示意图 CTL表达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 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大多由II、III、IV型超敏反应所致: 1 自身抗体的作用;II 2 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3 T细胞的作用; 4 巨噬细胞、NK细胞的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小血管及结缔组织疾病,好发女性,疾病呈渐进性,缓解与复发交替,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RA) 本病特征以手脚小关节发病,向心对称性发展,血清和关节滑膜液中出现抗变性IgG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以上两种疾病发病机制属III型超敏反应。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 患者体内存在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引起以骨骼肌运动无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IgG型自身抗体。 以上两种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均属II型超敏反应 RA(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学异常 类风湿因子(RF) 针对变形IgGFC段的抗体;IgM;几乎没有起致病作用,是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免疫病理因素 TH1和Mφ及所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最关键的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IgM类),形成IC,沉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理论上,治疗自身免疫病的理想方法是重新恢复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但迄今尚未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临床干预措施仅限于缓解或减轻AID患者临床症状。近年来,通过对自身免疫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取得初步进展。 1、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用疫苗和抗生素 2、免疫抑制剂 环胞酶素A(CsA) 和FK506。 3、应用细胞因子抗体 4、应用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 6、个体因素 ⑴ 遗传因素-家族倾向、MHC关联 个体遗传背景从二方面影响其对AID易患性: ①机体针对特定(自身)抗原能否产生应答及应答的强度受遗传控制,尤以MHC的作用最为重要,此外,自身反应特异性TCR和BCR表达也与遗传背景有关,如HLA II类分子DR3与重症肌无力;②许多免疫分子参与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免疫细胞凋亡或炎症反应,若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出现异常,可影响自身耐受的维持,表现为对AID易感性。如补体成分C1q和(或)C4基因缺陷,体内IC含量增加,易发生SLE。 ⑵ 年龄和性别 自身免疫应答产物及损伤机制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重症肌无力 (三)Graves 病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 第四节、临床常见的自身 免疫病举例 SLE 患者 SLE 患者 Graves病的发病机制 * * autoimmune disease 自 身 免 疫 应答 第一节、概述 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病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 第四节、自身免疫病举例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是由于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是病理性的自身免疫; 自身抗体 自身反应性T细胞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是指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由于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并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疾病。 一、基 本 概 念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与特征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1 按自身抗原分布范围分类: 器官特异性与非器官特异性 2 原发或继发性自身免疫病 3 按病程分类 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不同特点 人类自身免疫病的致病性自身抗原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免疫细胞前体 中枢耐受 胸腺 骨髓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凋亡 (阴性选择) 外周耐受 耐受破坏/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自身耐受的形成和自身免疫病 诱发自身免疫异常的环境因素 1、隐蔽的自身抗原 体内某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