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亭》与《二月》主题及主人公形象的比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罗亭》与《二月》主题及主人公形象的比较
铬文学刊2007年第1I期
《罗亭》与《二月》主题及主人公形象的比较
.钱艳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屠格涅夫《罗亭)与柔石《二月)均沿用表现多余人形象的经典形式:城市一一农村一一城
市.不同之处在于:《罗亭)主题单纯明晰,采用了欧洲传统的单线封闭式结构;《二月)则包含两个主题和两条主
线.两部作品主人公的出身,经历和性格等方面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在言语,行为及伦理道德观上有所不问:
罗亭重于言,有宣传家的风范,萧涧秋重于行,有实干家的气质;在爱情上,罗亭不惜横刀夺爱,萧涧秋却不肯夺
人所爱.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俄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诸如鲁迅,郭沫若,巴金之类的大
家,也涉及像柔石这样不大被人关注的作家;同时,从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也可以窥见其时代,民族,文化背景乃至
作家人格及艺术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罗亭);《二月);主题;主人公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7)ll一0140—03
一
,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lt;罗亭gt;与lt;二月gt;这两部作品均沿用由普希金
首创的,表现多余人形象的经典形式:城市一一
农村一一城市.罗亭对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
方的漂泊生活已经感到厌倦了…,偶然受朋友之
托来到乡村;萧涧秋生嗜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
土,感到对于都市生活有种种厌弃,受老同学
的再三邀请,来到芙蓉镇.然而,农村并非世外桃
源,享受短暂的安宁之后,一系列的打击接踵而至:
罗亭不为祖国所容,萧涧秋在故乡无立锥之地,他们
只能流浪异国他乡.两部作品都有着相似的人物形
象体系.人物不多,全部情节线索引向中心人物,其
他人物则围绕主人公,或相辅,如同学,恋人,或相对
如情敌,论敌;主人公的爱情必遭致女方母亲
的强烈反对,《罗亭》采用明线,而陶母赏识钱正兴,
反对之意寓于不言之中.通过社会与爱情两个
舞台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爱情线索都是展现人物
性格的核心事件或故事的主体部分.故事发生在较
封闭的乡村,罗亭和萧涧秋在农村恰巧都只待了两
个多月;主人公同样具有自传性;两部作品均有很强
的抒情性,时代背景清楚;甚至连标题二月也和
《前夜》,《处女地》等一样具有象征意味.
既然接受影响而非简单模仿,两部作品必
然存在相异之处.从作品结构上看,《罗亭》多余
人主题单纯晰,小说采用欧洲传统的单线封闭
式结构,严谨完整.《二月》则包含爱情与救助两条
主线.其中,救助主线发展了屠格涅夫《工人和白
手的人》与鲁迅《药》反复表达过的主题:革命者的
悲哀.李先生为国捐躯,乡邻仅止于口头上的怜悯;
外乡人萧涧秋好心的救助反而招来多嘴的村民们恶
毒的眼光和言必主义的公子们的造谣中伤,最终导
致烈士家属求生不能的惨剧.这反映了群众对革命
者的不理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委婉地否定了萧
涧秋爱的哲学.然而,扩张了小说的容量,却削弱了
爱情线索的主导作用.同时,又用爱的主题将两
条主线纽结在一起,例如,萧涧秋为爱而救助,为爱
而逃亡;陶岚为爱收养烈士遗孤,为爱而追寻;陶慕
侃为爱兴办乡学;文嫂为爱悬梁自尽……三重主题
使不大的篇幅显得臃肿,缺少了《罗亭》的从容.
从主人公结局上看,罗亭处处受挫,没有安身之
地,不为祖国所容,最终惨死异乡.而萧涧秋的活动
局限于芙蓉镇一隅,救助文嫂一家虽说实际落败,却
赢得好口碑,爱情最终又得到陶母的认可,他本可以
继续留住,却出人意料地从这芙蓉镇的茫然跳出,踏
进上海滩那还不可知的茫然.如此结局既不
[作者简介】钱艳艳,女,安徽安庆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文系硕士研究生.
一
l40—
域外采凰
落《罗亭》的窠臼,也不带一丝《沉沦》(郁达夫)和
《旧时代之死》(柔石)中弥漫的肉欲气息,倒有点拉
赫美托夫式的禁欲倾向.这一跳确实颇具新意.
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大多数难
逃反抗一一沉沦的宿命,少数如夏瑜辈尤飞蛾扑火,
而涅槊更生的凤凰寥寥.萧涧秋能否火中更生乃至
其前因也无从明白,但他确实已经被挤到
火海前作最后的彷徨.因此鲁迅公正地评价道:他
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所幸
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指出萧君有胃
弱之疾的同时期望他的遁走只是战后的暂时
的劳顿J.最后,陶氏兄妹拟赴沪寻觅.可见,
《二月》有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二,多余人与零余者
两部作品主人公的出身,经历和性格等方面有
诸多相似之处.罗亭生于破落地主家庭,父亲早逝,
他靠一个叔叔资助和一位有钱的公爵帮助才
完成学业…,田庄里只剩下两个半农奴和一个可
以归宿的角落….借用鲁迅的说法,罗亭不过是
由破落贵族向平民沉沦的中间物.萧涧秋从小
父母双亡,由一位堂姐收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