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授课
年级 七
年
级 学
科 历
史 课
题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任课教 师
张 楠 课型 新
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
材
分
析 本课讲的是中国早期的华夏文明。而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果第一单元论述了华夏先祖的才智的渊源和开启的话,那本课则是对华夏早期文明的第一次总结和升华,她与后面的第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是遥相互应的;如果教材其他的内容是血和肉的话,那本课和“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则是教材的思想灵魂,不可或缺的。因此,学习本课能够对学生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主动获取知识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自主学习,问题发现
小组讨论,合作评价
个性问题,小组展示
问题归纳,知识概括 1—5分钟
5—10分钟
15—18分钟
3—7分钟
3——5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针对问题,分组有效指导;问题评价 自主学习,生成问题,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板书设计
类别
时间
主要成就
历史地位或影响
天文
夏朝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古书记录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历法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月
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战国时期
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
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一直为中医沿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