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治疗临床疗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将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手术组)和对照组(开腹手术组)各38例,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抗感染及术后累积妊娠率情况。结果 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止疼药应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率55.26%也高于对照组28.95%,差异显著( 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较开腹手术更加安全、损伤小、恢复快,疗效高,可为不孕症患者提供更多的妊娠机会。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腹腔镜;开腹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不含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所引起的一种病变。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时,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其中,异位的内膜生长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内膜仅出现和生长在子宫肌层,则称为子宫腺肌病[1]。二者同为异位子宫内膜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也常并存,但其发病机制及组织发生学却不尽相同。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将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观察两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将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 30.8±2.2) 岁。诊断符合《妇科学》的诊断标准。将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各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手术治疗适用于:①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仍未恢复者;②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大于5~6cm,特别是迫切希望生育者。手术类型有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是目前手术治疗内异症的主要手段。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适用于粘连严重、病灶广泛或巨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抗感染及术后累积妊娠率情况。
1.3统计分析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进行χ2检验,P0.05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止疼药应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率55.26%也高于对照组28.95%,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3.1临床表现 症状 一般表现为周期性发作,常见症状是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和不孕,还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此外,20%的患者可无自觉症状[2,3]。①下腹痛和痛经:继发性痛经是内异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继发性,逐年加剧的痛经。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常于经前1~2d开始,以后逐渐加重,月经开始达最高峰,持续到月经终止后逐渐缓解消失。疼痛多位于下腹及腰骶部,可放射至腿部及会阴[2]。严重者如刀割样难以忍受,有时可并发直肠刺激症状。如在腹壁瘢痕内有异位的子宫内膜病变时,经期则出现瘢痕包块的增大和剧痛,月经终止后包块又缩小,疼痛消失[4]。腹痛时间还可能与月经不完全同步,少数患者长期下腹痛,至经期更剧;②月经失调: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因而常伴有贫血。月经异常可能与卵巢实质被破坏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或同时合并有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等有关[5];③不孕:患者的不孕率可高达40%,原因可能与盆腔器官广泛粘连,输卵管变硬僵直,蠕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卵子的排出、摄取和受精卵的运行等有关。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可能与黄体期功能不足,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④性交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内膜病灶或因病变、粘连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性交时由于碰撞及子宫收缩和向上提升而引起疼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疼痛更明显[6]。
3.2体征 临床上,本病以双合诊及三合诊检查盆腔情况较为重要,除巨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腹部扪及囊块和囊肿破裂时出现腹膜刺激征外,本病一般腹部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典型者子宫可稍增大,后倾粘连,活动度差,子宫骶骨韧带增粗、并扪及米粒至蚕虫大小的痛性结节,有一侧或双侧卵巢有巧克力囊肿,与子宫有粘连,触之有轻压痛[7]。
3.3治疗疗效 ①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特别是采用药物治疗无效者。包括切净或破坏异位内膜病灶,但保留子宫、双侧或一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