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单位:464400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二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符庆芳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近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患者120例,分为手术联合米非司酮观察组与单纯手术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有效率、复发率、受孕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1.7%、8.3%,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受孕率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 (P0.05)。结论 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多见于生育期年龄的女性,对生育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更有甚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1]。但其发病病因及机制至今尚不是明确,对此,临床及医技科医生都在探索。目前,手术结合药物是内异症常见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选择120例在本院治疗的内异症患者,分析手术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患有内异症的120例女性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30.7±10.2)岁。均经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其中单发异位卵巢囊肿患者52例,多发异位卵巢囊肿患者46例,子宫腺肌症伴异位卵巢囊肿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手术治疗均于非经期进行,术前2天行肠道准备和阴道冲洗,行常规血检、尿检、心电图、胸片等,均无手术禁忌证。麻醉后行开腹手术,具体操作如下:(1)分离粘连;(2)盆腔异位病灶清除术;(3)骶韧带切断术和骶前神经切除术;(4)子宫悬吊术;(5)如探查到异位病灶,同时行阑尾切除术;(6)创面涂透明质酸钠等预防粘连。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同时行药物治疗:米非司酮12.5 mg/d,用药时间自月经周期第2天或第3天开始,晚饭后1~2 h口服,整个疗程持续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内容有不规则腹痛、痛经、性交痛、月经紊乱及贫血,并行B超和妇科检查。上述症状全部消失或改善者,为有效;仅有2~3项改善或1~2项消失者,为缓解;随访指标均无改善者为无效;随访指标再次出现或者B超检查发现腹部包块者为复发。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后。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的疗效具体见表1。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1.7%、8.3%,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疗效(P0.05)。观察组受孕率65.0%(3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31/60),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n(%)]
3 讨论
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该病组织学上虽为良性,但却有浸润、转移、增生、复发等恶性行为,其侵袭部分大部分位于盆腔、卵巢、宫骶韧带、子宫直肠凹陷。主要临床症状有:(1)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量和经期的改变,还可以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2)腹部肿块:下腹部可以触及肿物,常伴有下坠感。(3)白带增多。(4)疼痛: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伴或不伴坠胀感,也可表现为腰背部酸痛,发生子宫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重症腹痛。(5)压迫症状:肿瘤可以向前压迫膀胱,向后压迫直肠,常见的表现有尿频、尿潴留以及便秘等。(6)不孕[2]。
有学者认为对于异位子宫内膜直径1 cm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法,腹腔镜具有创伤少、恢复快且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等特点;而传统手术因为实践经验丰富,术后疗效好,也广泛用于基层医院的手术治疗。但单纯手术往往无法彻底清除病灶,复发率较高且降低了受孕率。为避免这些副反应,联合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内异症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睾酮衍生物、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等。米非司酮属甾体类药物,可通过与分布于体内各处的孕激素受体结合,竞争性抑制孕激素而拮抗其生物学作用,还可通过抑制雌激素而反馈性影响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使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萎缩。国外有报道,腹腔镜联合GnRH-a复发率只有8%[3]。本组中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总有效率91.7%,复发率为8.3%,受孕率65.0%,均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
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