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

发布:2017-12-13约1.69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属于弧菌属,为革兰阴性菌,主要的栖息地在海水中。? 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目前,已知至少有13种O抗原、65中K抗原,根据O抗原、K抗原可以进行血清学分型。 二)来源? 1950年,日本大阪因食用遭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而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造成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1960年,日本东京及千叶县一带发生了多起因食用竹荚鱼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检验后发现病原菌是肠炎弧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对此,厚生省(今为厚生劳动省,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卫生主管单位)将肠炎弧菌列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并进行相关研究。1963年,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今为日本国立传染病的研究所)的福见秀雄和坂崎利一证明了此种细菌应属于弧菌属,将学名改定为Vibrio。? 三)传染性? 传染源为病人,本病可长年发病,多在夏秋季6~10月,发生于沿海地区、海产品大量上市时,常造成集体发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因此,不存在病人散步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的说法。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或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四)传播途径?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的指标可高达90%以上。?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含有该菌的食物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污染。若食品制作时,熟食被接触过生海产品的刀、砧板容器等污染,熟食保管不善,则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其增代时间仅10min,故易于大量繁殖,足以达到致病菌量。 (五)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六)潜伏期? 潜伏期5~72h,多数为10h左右,平均24h。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h左右,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黏血便。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出现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本病病程为1~6d不等,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d恢复正常,一般恢复较快,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七)剂量-效应关系? 是否发生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与感染剂量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成败血症表现。不同人群感染剂量的多少和出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被感染时,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的病情一般较轻。 (八)致病性? 目前,认为所有副溶血弧菌分离株都含有不耐热溶血毒素。这种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所特有的,因此,它的编码基因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常被用作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靶基因,但它并不是一个毒素基因。真正与致病相关的是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direct?hemolysin,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related?hemolysin,TRH)。因此,它们的编码基因TDH、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常被用作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检测的特异基因,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可引起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从而引起腹泻。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九)变异性? 目前,科研论文的检索资料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遗传多态性,且环境分离株的多态性高于临床分离株。分子分型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同一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基因型存在差异,临床感染分离株与环境或食品来源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存在差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副溶血性弧菌存货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货47d。室温下,自来水中,1d内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过2d死亡。? (十一)药物敏感性? 对磺胺噻唑、氯霉素敏感;对新霉素、链霉素、多粘霉素、呋喃西林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磺胺嘧啶耐药。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副溶血性弧菌畏酸,在1%盐酸中5min死亡。? (十三)物理灭活? 对高温抵抗力小,65℃时5~10min即可死亡;50℃20mi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