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doc

发布:2025-03-10约8.1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又称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该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一、病原学特征

肠炎弧菌和\o霍乱弧菌霍乱弧菌、\o创伤弧菌创伤弧菌等细菌,都是\o弧菌科弧菌科\o弧菌属弧菌属的成员。但是,肠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征上,有着相当的不同。肠炎弧菌的长度约是0.3×2μm,其细菌本体不像典型弧菌的弯曲状,反而是笔直的棒状(类似杆菌)。此外,肠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发酵,与可以发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细菌不同,这也是区别肠炎弧菌与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由于这个特性,肠炎弧菌在\otcbstcbs培养基上呈现亮绿色,与一般弧菌的黄色不同?eq\o\ac(○,1)。

肠炎弧菌对\o酸碱酸碱改变敏感,适合生长的\opH值pH值约在7.5-8之间,可耐受的酸碱值为pH5-11。肠炎弧菌与霍乱弧菌相同,都喜欢偏碱性的环境,但是与霍乱弧菌不同的是,肠炎弧菌必须要在环境有\o氯化钠氯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洋菜胶培养基时则不需要添加氯化钠)。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盐度约在2-3%,超过10%或低于0.5%均不能增殖。?

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温度约在20℃以上,温度在15℃以下时,生长会受到抑制。肠炎弧菌对热的耐受力相当低,使用一般的高温灭菌法即可完成杀菌。因此,因肠炎弧菌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肇因于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此外,肠炎弧菌菌株在低温时也容易死亡。肠炎弧菌不耐干燥(aw=0.948时无法生长),在干燥环境中会迅速死亡eq\o\ac(○,2)。?

肠炎弧菌的增殖速度很快,在含3%氯化钠的脑心浸出物培养液中,只要8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而该菌在海产中的繁殖也相当迅速,例如:30℃时,肠炎弧菌在章鱼中从102CFU/g繁殖到107CFU/g仅需六小时。肠炎弧菌的增殖迅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一大原因。?

肠炎弧菌拥有一大一小的两个\o染色体染色体(分别有3.2×106和1.9×106个\o碱基对碱基对),是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复数染色体的细菌品种。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两极浓染。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在35g/L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与霍乱弧菌相区别)

(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NaCl和70g/L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L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eq\o\ac(○,3)。

二、食品污染的来源途径

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有发现有副溶性弧菌的存在。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传播,比如海产品,海盐,盐腌渍品等,常见者为蟹类,小龙虾,牡蛎,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另外有肠道病史的患者、沿海带菌人群也是传染源之一eq\o\ac(○,4)。

三、对食品安全学的影响

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o病菌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