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
溶血性链球菌所有的实验活动均应在BSL-2实验室操作
一、?评估对象及分类等级1??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细菌又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 hemolyticus Streptococcus)和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rnes),是链球菌按照是否产生溶血和溶血性质分类,在血平板上产生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的一类链球菌,可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多种疾病。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列为乙类传染病。 3??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溶血性链球菌被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二、背景资料 1??一般生物学特性 1.1??形态染色? ? 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由于链球菌能产生脱链酶,所以正常情况下链球菌的链不能无限制的延长。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续培养后消失。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为革兰氏阴性。? ?1.2??培养特性? ?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溶血性链球菌形成透明溶血环。 1.3??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叶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异。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 1.4??抗原结构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三种: 1.4.1??核蛋白抗原 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1.4.2??多糖抗原 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1.4.3??蛋白质抗原 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其中可分为M、T、R、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2??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 该菌抵抗力一般不强,60℃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均敏感。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很少有耐药性。 3??致病性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3.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3.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3.4??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3.5??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3.6??杀白细胞素: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 4??传播途径实验室传播途径为经伤口感染和呼吸道传播传播。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1??实验活动内容本实验室主要从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工作,涉及的内容有: 1.1??溶血性链球菌的传统生化检测; 1.2??溶血性链球菌的药物敏感实验 2??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2.1??实验样品的前处理? ?? ? 针对目前实验室实际工作情况,可根据待检样品,分为高污染样品和低污染样品,均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的因素: 2.1.1??高污染样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为疑似的食品或病人样品;——溶血性链球菌纯培养物或冻干菌种、质控、鉴定等实验操作。 2.1.2??低污染样品——委托检验产品(如食品等);——其他非症状监测的样品;——可能受污染的水样、环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