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学业成绩也是广大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重点考察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内部因素与成就动机这一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机制,并剖析深层原因。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1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一定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一些活动中的详细体现。与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就被称之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叫作学习自我效能感。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对能力的信念,在个体的活动效果中发挥了非比寻常的作用。一般来说,学业自我效能感会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及行为。(1)学习任务的选择,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学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到非常有信心并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回避那些他们觉得不能完成的任务。(2)学习任务上付出努力的多少,在碰到挫折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学习就会越努力,遇到困难时坚持得越久。
2成就动机的界定
H.A.Murry于1938 年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他最早提出并将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 20种,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在1953年发表了《成就动机》一书,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确立了成就动机在人类动机体系中的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进行了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奥地利的社会心理学家海德首创了动机的归因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成功了,可以把这种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如果一个人失败了,可以把这种失败归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或是别人的过错。
3二者的相关研究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水平,探索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差异。
4研究方法及结果
4.1方法
选取某学院大学四个年级的被试共300名,采用王振宏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与叶仁敏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进行集体施测。然后回收问卷,剔除不合格的,将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输入电脑并采用 Spss17.0 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
4.2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整体上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水平偏低,无显著差异。但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3.84***,P0. 001);避免失败的动机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2. 83**, 表示P0.05)。另外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7.63***,P 0.001)。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个年级在追求成就动机水平上差异的大小,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发现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t=4.29***,P0.001),理工科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高于文科。最后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追求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
5结论与讨论
性别差异方面,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女性不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成熟较早,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社会活动及周围环境,所以追求成功的动机较强。男生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自制力较差,害怕失败,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就弱于女生。
年纪差异方面,大一学生刚从高中生活走过来,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表现出很强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升入大二后,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会有差距,要想更好地适应,就必须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自信心会受到打击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大三时期也是如此。而大四时期又是一个过渡时期,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感到有些迷茫,在内心深处害怕失败,追求成功的动机明显不足。
在专业上,理工科学生学习内容复杂、广泛,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就会在众多竞争里失势,所以避免失败的动机较强。相对来说,文科生的任务大多是理解性的,也容易学习,信心较强,所以追求成功的动机很强。
对大学生来说,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习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和自信心。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进行学习任务时更愿意积极思考,勇敢面对,取得成功的机会就大。当有了成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