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控制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内容安排 传染病概述:概念、特点、诊断、防治原理、传染病的危害、传染病流行现状 传染病的控制∶疫情报告、传染病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爆发疫情处理 重点传染病:肝炎、霍乱、伤寒、贪局、麻疹、流脑、流感与禽流感 医院传染病控制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朊蛋白)和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基本特征:1.有特异病原体,每种传染病均有 其特异的病原体。不同的病原体传染 力、致病力、毒力不同,病原体会产生 变异。 2.有传染性,不同传染病传染性不同,传 染期固定。个体发生以来人群中的发病 情况,个体发病影响其他个体发病3.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强度、分布4.感染后产生特异免疫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生活接触、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昆虫媒介等等多 3.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源 自然和 社会因素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早发现传染源、隔离患者、治疗患者,密切接触者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消灭虫媒动物、管理水源、卫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预防投药 根据传染病预防原理,结合传染病流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相关概念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因其轻微的组织损害,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有些传染病的感染表现为以隐性感染为主,如脊灰、乙脑 显性感染:既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又能导致组织损伤,表现为一定的临床症状。有些传染病感染表现以显性感染为主,如麻疹、SARS。 相关概念 散发:传染病发病出在当地近年(3-5年)发病的一般水平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 大流行:传染病流行范围增大,超出一定的地界甚至是国界。 爆发流行:在短时间内一定单位出现多例 当前传染病流行与控制的形势 1、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明显下降,很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流行规律已被掌握。 2、一些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一些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血吸虫病、性病 3、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平均每年一种新传染病出现,如艾滋病、疯牛病、SARS 当前传染病流行与控制的形势 4、经济全球化,交通、旅游、劳动力转移到质的人口流动,媒体高度发达都给传染病流行与控制工作带来影响。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对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会更高。 传染病危害 对健康和生命的损害 对经济的影响:直接损失,间接损失 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立法目的 第一条: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基本方针和原则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传染病分类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7种) 乙类按甲类管理的病种 第四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炭疽中的肺炭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疫 情 通 报 系 统 第五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一并转到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主要相关法律法规 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 动物防疫法(1997) 食品卫生法(1995) 药品管理法(2001) 主要法律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