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幻灯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疾病名称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 控制措施 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 数小时~3天 一般1~2天 病人 退热后2天 呼吸道 1.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极易引起流行2.三型流感病毒无交叉免疫
3.发病高峰在冬春季、夏季
4.易在托幼,小学等集体单位出现爆发 1.头痛,发热,体温38.5~40C,全身乏力,关节酸通及卡他症状
2.部分病例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型流感
3.少数病例可并发肺炎,心肌炎等症 1.平时措施
加强晨检,注意学生健康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体弱多病者注射疫苗预防
2.疫情处理
及时隔离病人
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人
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暂停集会活动,插班,并班
食具,玩具,毛巾等消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 1~10天 一般 2~3天 病人与带菌者 发病后7天 呼吸道 1.发病季节冬春季,高峰期2~4月2.儿童,成人均可感染,好发于儿童3.病后可获得较巩固免疫力 1.寒战,高热(39C以上),伴头痛,呕吐,神志淡漠
2.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加剧,出现颈项强直,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惊厥等脑膜炎症状
3.病情分普通,暴发,轻型,败血症四型
4.病死率一般5~10% 1.平时措施
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主导措施
加强晨检,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加强体育流动,增强体质
2.疫情处理措施
病人离所隔离治疗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观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人
保持空气流通,衣被曝晒,玩具,食具,用品消毒
应用流脑疫苗应急接种 猩红热 β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 1~7天一般2~3天 病人与带菌者 咽部炎症消退,一般7~10天 呼吸道 1.人群普遍易感,不同菌型,群无交叉免疫
2.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高峰在冬春季
3.10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
4.托幼,居信拥护及公共场所是本病好发地区 1.发热(体温38~39C),伴有咽部炎症,扁桃腺炎
2.皮肤,口腔粘膜出现红色点状皮疹,舌呈杨梅舌,皮肤一片潮红,划痕症阳性,退疹皮肤呈片状,袜套式兑皮
3.常引起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和化脓性损害等并发症 1.平时措施
做好晨检,注意儿童异常表现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加强食具,用品等消毒
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
2.疫情处理措施
及时离所隔治疗病人
每日观察密切接触者
做好食具,玩具,用品等消毒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或空气消毒
减少或禁止集体活动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病毒 15~50天一般3~4周 病人 不少于40天 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1.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巩固免疫力
2.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高峰在冬春季
3.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年龄为青壮年,学生,儿童
4,易在集体单位借助水,食物发生暴发
1.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痛,
2.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呈茶红色,皮肤瘙痒
3.肝功能异常,抗HAV~1GM阳性 1.平时措施
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和和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病人
做好从业人员定期体检
可接种甲肝疫苗预防
2.疫情处理措施
及时隔离治疗病人
进行食具,用品,粪便等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做好饮食,饮水卫生和宣传教育 急性出血性结结膜炎(红眼病) 肠道病毒(EV-70) 数小时~5天1~2天 病人与带菌者 至少7~10天 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居住拥挤、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差有助于疾病传播
可借助水源引起暴发 眼结膜水肿、充血或点片状结膜下充血,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
一般以双眼多见
部分病人可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个别病人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1.平时措施
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加强晨检,注意儿童身体、手、足、皮肤变化
做好托幼日常卫生管理与玩具、用品、便器等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疫情处理措施
及时离所,隔离治疗病人
做好玩具、用品、粪便等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控制集体活动,减少传播机会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16\4\5\9等)肠道病毒71型(EV71) 3~6天,
一般4天 病人带菌者 至疱疹全部干燥结痂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上升,高峰在夏秋季
发病以儿童为主,其中主要侵袭幼儿
托幼机构是b本病好发场所 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倦怠等症状
可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
极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乃脑膜炎脑膜炎、脑膜炎并发症 平时措施
开展卫生宣传,培养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加强晨检,注意儿童身体、手、足、皮肤变化
做好托幼日常卫生管理与玩具、用品、便器等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疫情处理措施
及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