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药物化学--抗肿瘤药-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部分 现代药物化学 本部分教学提纲 第七章 抗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Agents 第八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 第九章 降血糖药物 Hypoglycemic Drugs 第十章 激素 Hormones 第十一章 维生素 Vitamin 第十二章 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Discovery 第七章 抗肿瘤药Antineoplastic Agents 教学提纲 背景知识介绍Background 第一节 生物烷化剂Bioalkylating Agents 第二节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 Agents 第三节 抗肿瘤抗生素Antineoplastic Antibiotics 第四节 抗肿瘤的植物药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Anticancer Compounds from Plants and Their Derivatives 要求掌握: 1.抗肿瘤药物按照作用靶点和作用原理的分类; 2.烷化剂的分类,烷化剂中氮芥类的主要药物盐酸氮芥、氮甲、环磷酰胺的结构、作用机理、理化性质、相关的合成方法。 3.干扰DNA和核酸合成的药物的分类,其中重点掌握抗代谢物类药物的结构、作用机理,理化性质、合成方法。 要求熟悉: 1.生物烷化剂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2.盐酸氮芥、氮甲、塞替派、卡莫司汀、白消安、顺铂的结构、通用名、化学名及应用; 3.抗代谢药物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背景知识介绍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人们常常把肿瘤与癌症混为一谈,认为肿瘤就是癌症,癌症就是肿瘤,其实两者有根本的不同。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又称为“交界瘤”,所以肿瘤不等于癌症。 恶性肿瘤共有1000多种,共分两大类,即癌与肉瘤。命名原则是根据发生部位和组织来源,在其名称后面加上“癌”字或“肉瘤”字样的均为恶性肿瘤。因此,恶性肿瘤也不都叫“癌”。 癌与肉瘤的区分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淋巴系转移常见;而肉瘤则多发于年轻人,多见血行转移(血管瘤等)。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细胞增生一般是单克隆性的。 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生长。 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的基因组的改变。 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 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非肿瘤性增生有一定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1.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2.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 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 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 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 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