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凝血与抗凝血机制.ppt

发布:2019-05-02约3.47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白细胞破坏 目前认为激活的中性粒C和单核-巨噬C合成和释放TF(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 PLT激活、粘附、聚集,促进凝血 4. 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羊水栓塞 带负电荷的异物入血 蛇毒激活FⅩ、凝血酶等,促进DIC发生 (二)DIC的发展过程(分期) 出血明显 纤溶系统活跃 纤溶酶大量产生,FDP形成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血液低凝 出血 凝血因子,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 消耗型低凝期 血液高凝状态 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 高凝期 表现 凝血状态 分期 三、DIC的分型 按发生快慢分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按代偿情况分型 失代偿型 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 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 出 血 出血的机制 : 1.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继发性纤溶亢进 3. 血管壁损伤 4. FDP 的形成 *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第九章 新乡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姬明丽 E-mail:jiqianmingli@ 电话:3029945 学习目标 掌握: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熟悉: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内皮细 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了解:DIC的分期与分型;各种因子、血细胞以及血管的异常; DIC的防治原则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血管痉挛 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抗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凝血系统 止血的过程 抗凝 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抗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一、凝血系统 X PLT Va Xa V Thromb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Fibrin PLT IXa VIIIa VIIIa IX XIa XII XIIa XI 内源性凝血系统 TF VIIa 外源性凝血系统 ① ② ③ ④ 细胞抗凝 VEC的抗凝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肝脏 二、抗凝血系统 2. 体液抗凝系统(起主要作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C系统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肝素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类 以抗凝血酶Ⅲ为代表: 由肝脏、VEC合成, 可灭活FⅡa,FⅦa,FⅨa,Ⅹa,Ⅺa及凝血酶等 凝血酶与肝素或肝素样物质结合,灭活速度可增 加2000倍, 体液抗凝系统 2、蛋白C系统 蛋白质C:肝脏合成的,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 蛋白酶类物质,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 蛋白质C 活性蛋白C(APC)+肽 凝血酶 体液抗凝系统 蛋白C与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 凝血酶原 凝血活性降低 蛋白C 活化蛋白C 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 内皮细胞表面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 阻碍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磷脂的结合 灭活FⅤa,FⅧa 蛋白S + + 体液抗凝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二步完成抗凝功能: 1、形成FXa -TFPI 复合物,灭活FXa。 2、结合为FXa – TEPI- FVIIa-TF四合体,灭活FVIIa。 体液抗凝系统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增强AT-Ⅲ,HC-Ⅱ活性, 刺激VEC释放TFPI。 体液抗凝系统 4、肝素 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粘附(adhesion) 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 血小板与胶原结合 被胶原, ADP,TXA2,PAF激活 三、血小板 聚集(aggregation) ——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 静息时 无聚集 刺激时 聚集 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颗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