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酶VS凝血酶(凝血酶凝而不入血,血凝酶入血而后凝).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凝酶VS凝血酶(凝血酶凝而不入血,血凝酶入血而后凝)--第1页
出血,怎么止住的?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存在凝血和抗凝血以及纤溶和抗纤溶两个对立而
统一的系统和机制,二者保持动态平衡,以共同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当小血管受到损伤而发生出血时,若破损不大,损伤刺激引起局部缩血管
反应,使血管封闭,出血就会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
如果损伤涉及血管内膜,内膜下组织暴露,就会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
血系统,血小板黏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从
而止血。接着,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小板释入血小板因子和凝血因
子,促进凝血酶的形成,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
多聚体,进而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
出血。
请注意,在止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凝血酶。
凝血酶,干什么活的?
在血液凝固的过程中,凝血酶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促进血小板聚集外,
它还通过机体的凝血瀑布反应(凝血因子之间有着紧密清晰的联络网,在上一
级凝血因子激活后就会像瀑布一样一级一级向下激活,这就是凝血过程,可以
形象地称为“凝血瀑布”),促进凝血过程而生成稳定的纤维蛋白,产生止血
效应。
看出来了吗?凝血酶的主要工作就是——来止血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凝血酶,主要用于结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
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用于外伤、手术、口腔、耳鼻喉、泌尿、烧伤、骨
科等出血的止血。
血凝酶,从哪儿冒出来的?
临床上常用的蛇毒类凝血酶,其实是一种具有精氨酸酯酶和酰胺酶活性的
丝氨酸蛋白酶,可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结构和功能与人类凝血酶
相似,故称为“类凝血酶”。
血凝酶VS凝血酶(凝血酶凝而不入血,血凝酶入血而后凝)--第1页
血凝酶VS凝血酶(凝血酶凝而不入血,血凝酶入血而后凝)--第2页
1936年,有学者用硫酸铵、醋酸铅沉淀法、透析法首次从巴西矛头蝮蛇蛇
毒中分离出部分纯化的类凝血酶,取名为“血凝酶”,又称巴曲酶。20年后,
随着质量标准和蛋白分离技术的逐渐成熟,以血凝酶制成的用于止血研究、血
液凝固、诊断和治疗的注射用血凝酶问世了。
注射用血凝酶能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小板聚集,加速血小板血栓形成,发
挥止血作用。但它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却没有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
在未损伤的血管内,注射用血凝酶不会导致凝血瀑布的激发放大,也就不会在
体内引起血管内栓塞、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生(DIC)等并发症。这也是它可以口
服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凝血酶冻干粉,需要重点强调!
临床上还有一种用来止血的制剂,是从牛血或猪血中提取的凝血酶原,经
激活得到凝血酶,制成的凝血酶冻干粉。
凝血酶冻干粉会使纤维蛋白原裂解、聚合成纤维蛋白Ⅱ多聚体,多聚体转
化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凝血块),会引起DIC 的发生。因此,凝血酶冻干粉只
能局部外用或口服使用,不能静脉注射。
在我国,凝血酶冻干粉属于高警示药品。它的外包装上明确写着:“本品
严禁注射,如误入血管可导致血栓形成,局部坏死危及生命。”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临床上还有一种止血用的制剂——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其成分是人凝血因
子,用来治疗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而引起的出血,使患者能在局
部破损处形成凝血活酶而促进血液凝固。
对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它的主要成分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