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创新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新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程倡导大语文教育观的今天,语文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创新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增强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源; 创新运用; 课堂效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1]”
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化,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流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逐渐融入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对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灵活优势,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现行教科书的汉语拼音所配有的静止的字母教学情境图,不能足以使学生入情入境。而运用信息技术,将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大为改观。
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利用一年级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即营造了学习氛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教学“I u ü”三个拼音字母时: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是它不会游泳,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小蚂蚁背过河去。一条鱼儿看见了,连连夸奖。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欢呼雀跃,学意盎然。【2】这样,通过动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二、活用信息技术,创新识字教学手段,优化识字效果
低年级儿童自制力差,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信息技术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记忆效率明显提高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趣,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寻找一条快速识记、提高记忆效率之路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其突破点就是找到汉字构形规律,化简记忆难度。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追本溯源,使其形与义的关系显而易见,化简记忆难度。
例如在教学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接着红太阳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在兴奋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完成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再如教学“众”字,先用课件分别从上、左、右顺序出现三个卡通人物,一起奔向中间,形成一个杂技滑稽动作,二人在下,一人在上,然后闪烁成一个“众”字。他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证明,活动的对象易于被感知。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电视录像、幻灯、实物等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信息技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在创设乐学情境的同时,优化了识字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巧练习,突破识字难点,巩固识字效果
低年级儿童识字遗忘快,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就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如:可以设计编儿歌,打字谜的游戏。如教学“蒜”字时,就可以编出: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府”字就可以编出:一点一横飘,飘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等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也巩固了所学的生字。
另外如用熟字加、减、换、改的方法识记生字,编儿歌、组词造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利用会意字的特点识记生字等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