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小论文.doc

发布:2018-11-28约2.5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小论文 通榆第二实验小学 骆晓天 人类已经步入了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表明教育将面临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和竞争。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对深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才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基于一体的功能,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更为崭新,更为广阔。 如教学《雷雨》一课时,播放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生动画面,加上雷雨声音,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果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就能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如教学《草原》一课,作者是写自己的家乡草原很美,学生理解重点句意思有点难。这时可以制作两组课件进行对比:一组是一片美丽的草原,一群马、牛、羊,天空有白云、小鸟,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另一组是光秃秃的平原,上面有人们砍树后留下的树桩,平原旁有一条污染的小河。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描写家乡的美丽。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有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的共享学习资源,在课前、课上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有关的内容资料。如教学《东方之珠》一课,可以在网上找一找有关的图片、视频。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交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 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渲染气氛,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清操。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如《林海》《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借助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荷花》一课中,放映一段视频:“一池荷花开放的各种形态”的画面,教师再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也能给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