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专项方案.doc

发布:2021-02-18约1.15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社会背景 汽车行业是一个国家支柱产业,它发展标志着这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中国汽车工业自1953年开始起步以来,经过50年发展,现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被国际制造商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超出和靠近880万辆,汽车年产量为888.24万辆,同比增加22.02%,比净增160.27万辆。中国汽车年产量估计将达1000万辆,中国多年来汽车年产量增加图所表示。 图 多年来汽车年产量增加图 世界贸易组织认为,服务业本质特征在于其提供产品不可储存性。汽车服务业则是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支持性、基础性业务及这些业务延伸业务。汽车服务业包含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服务。以轿车为例,所谓售前服务是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和市场调查等成品出厂前服务;售中服务是指促成销售服务,包含销售咨询、广告宣传、贷款和保险资讯等服务;售后服务是指整车出售及其后和轿车使用相关服务,包含维修保养、车内装饰(或改装)、金融服务、事故保险、索赔咨询、旧车转让、废车回收、事故救援、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等内容。 相关资料表明:在一个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20%左右,零部件供给利润占20%左右,而50-60%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可见汽车服务业已成为汽车制造商关键利润起源,也组成了汽车产业可连续发展关键支柱。中国庞大汽车保有量和快速汽车销售增加,为汽车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成长空间。 中国现在汽车分销和服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销售功效不健全,代理制不规范,区域代理商价格不统一,金融业支持不够,旧车交易市场不发达,汽车配件和维修市场混乱,汽车质量缺点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等。汽车服务业巨大发展前景和现实状况形成巨大反差,这也为民间投资者进入本行业提供了投资机会。 河北省围绕京津地域,地理位置很优越。交通通信便捷,河北省是首全部北京连接全国各地交通枢纽。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河北省已初步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河北省现已将汽车工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 以长城、中兴、河北长安三大整车企业为龙头,全力打造“华北轻型汽车生产基地”及“华北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2.社会需求分析 伴随汽车越来越普及,现在,全国汽车行业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分布广泛,服务方便,能够满足不一样消费层次需求汽车市场体系。而作为汽车后市场汽车服务和汽车营销人才需求也深入扩大。据智联招聘公布《上六个月才情分析汇报》调查结果中显示:上六个月,汽车等三项人才需求量出现大幅增加,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加速。 假如从起,每十二个月汽车保有量复合增加率约为10%,根据维修行业每十二个月用工同比增加计算,尚不考虑因为年纪和技术原因淘汰更新,每十二个月就需要新增30万以上用工岗位。伴随汽车保有量增加,竞争猛烈,提升汽车售后市场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拓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置换、租赁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将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决胜市场肯定选择。对汽车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技术水平、学历层次、继续学习能力要求也将伴随竞争和发展而连续提升。假如中国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大专学历从业人员用30年时间达成发达国家水平,每十二个月增加1个百分点,就需要每十二个月有2-5万大专毕业生进入这个领域。 中国汽车后市场岗前人才培养,现在关键有三种形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学校。依据我们调查,现在全国一千余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有357家开设汽车专业,一万四千多家中职学校中,有一千四百多家设有汽车专业。中国汽车教育培训行业普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教学培训理念、方法、手段落后,和汽车厂商需要脱节等弊病。同时,以小学、初中学生为关键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结构也难以适应未来汽车后市场发展和竞争。改变汽车职业教育培训现实状况,提升教育培训整体水平,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平衡、健康发展迫切要求。教育部等六部委多年前就将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列入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提升职业教育水准,是我们进入这个领域去发展关键动因。 二、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一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脉搏,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建设为服务宗旨,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领域方向面向汽车服务业,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含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汽车营销策划、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含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对汽车(配件)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估计,从事汽车(配件)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及在汽车企业从事管理工作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