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大量地运用。但是,不少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上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不管难易,滥用讨论,小组成员随意拼凑,合作之时,教师也没能很好地组织和管理,只有合作之形而没有合作之实,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那么,怎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讲究
是不是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呢?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恰当,因为它是合作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选择以下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方法进行小组间合作学习。
1.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比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得先收集和整理资料,我让学生先看一段时间的录像,让他们分别整理出某路口一分钟过往的各种车辆的具体数量,能准确算出的人很少。于是我试着改变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小组长给各小组成员分工,每个人只负责记录一种车辆,结果绝大部分的小组都能准确记录出各种车辆的数量,这说明个人无法完成的小组可以解决。
2.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比如,在教学画平面图形的高的教学中,特别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高的方法。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这比老师讲解的效果更好,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3.一题多解的内容。比如,用8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大的立体图形,摆出的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讨论一下可以摆出哪些大的立体图形:有长8厘米,宽和高是1厘米的;有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有长宽高都是2厘米的。由于摆出的图形不一样,所得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学生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思考,思维上容易产生局限,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思维发散,常常能触类旁通。
4.通过反复实验才能总结出规律或计算公式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因为要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因此学生要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一拼。因为可以分成不同的份数,如果由一个人来完成,一节课下来也拼不出几种。但小组每个人都动手拼,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跟大家分享,经过大家的再讨论,实验结果很快就会得出来了。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要科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1.组员的配备要科学。教师在组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比如学习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性格活泼与内向等,把各个层次的成员组合在一起,起到以好带差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这样组内成员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小组成员的配备至关重要。
2.小组长的选拔要慎重。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说明领导者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拔小组长时,要注意考虑的几个因素: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强、小组长要善于倾听组员的发言、小组长要善于整理和归纳组员发言的内容。一个出色的小组长要能根据小组各成员的特点,分工明确,能适时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因此,一个好的组长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3.小组人数的选择要适中。小组人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低年级主张同座合作交流,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倾听交流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要强行进行大规模合作学习,也只有合作之形而没有合作之实,收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增强了,合作意识也随之增加,这时就要选择4至6个人为一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人不宜太多,人多了小组容易杂乱,小组长难以驾驭。
三、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也能取长补短,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必要时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间探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合作的时机呢?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正比例》中的身高与影长的关系,要判断身高与影长是否成比例,那就要通过实地验证,可是要在某一时间里测出自己的影长就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