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自评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自评报告
摘要:2004 .6. 10(一)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基础》,《医古文》,《中医学》等7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报告2004 .6. 10(一)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中国医学
类别:论文报告
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
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
河 北 北 方 学 院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自评报告
2004 .6. 10
(一)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好中医各科打好基础。因此中医各个专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目前是我院中医系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中西医结合高职的必修考试课。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临床医学高职必修考试课——《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课程开设时间及授课对象
《中医基础理论》最早开设于1961年,面向中医学专业学生授课。恢复高考制度以后,1979年成立中医基础教研室,从此《中医基础理论》成为中基教研室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系中医专业专科学生、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1983年招收本科专业以后,本课程开始面向中医学专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授课。1993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专科以来,本课程开始面向中西医专科生授课。2003年招收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以后,又开始面向此专业学生授课。到目前为止,本课程已同时面向五个本、专科学生授课。
中基教研室除了担任《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外,同时还担任《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基础》、《医古文》、《中医学》等7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担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中国医学史》、《中医学》的教师均交叉授课。担任《医古文》课程的教师同时也担任《中医基础理论》拓展教材——《中国哲学基础》的授课任务,并主持、参与其他拓展教材的编写。
2、各专业开设本门课程的学时数(见表1)
表1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各专业学时数
专业名称 课程性质 学时数 中医学专业(本科)
中西医临床(本科)
中西医结合(高职)
临床医学(本科)
临床医学(高职) 必修考试课
必修考试课
必修考试课
必修考试课
必修考试课 96
80
128
30
45 3、师资队伍配备情况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先后有多位中医学专业的专家、学者任教。近四年来,直接从事本课程授课的教学人员有8位(包括交叉授课),从事本课程拓展课程授课的教学人员1位。其中本课程负责人王陶冶,1981年毕业于张家口医专中医学专业,1985年考取山东中医学院研究生,1988年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另外有3名教师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4名教师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中医系。1名教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目前,在以上9名教学人员中,有博士生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1名在读),研究生进修班结业3名。本课程授课教师总体上学历高,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是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担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人员
姓名 职称 学历(位)及专业 学院工作年限 王陶冶
田翠时
季增荣
张淑萍
张秀琴
刘之民
孙洪生
杨 洁
陈桂敏 讲师
副教授
讲师
副教授
助教
讲师
主治医
助教
副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医学专业学士,研究生进修班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
中医内科学专业在读博士
中医学专业学士,在读研究生进修班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1989~
1988~
1986~
1992~
2002~
1985~
1984~
2001~
1988~ 4、教材使用与教材建设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所使用的教材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统编教材。1977年恢复高考后,使用的是第三版,1981年开始使用第四版,1985年开始使用第五版,1996年开始使用规划教材至今。1999年中西医结合高职使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本课程所使用的参考书目有:古代医籍部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