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临床基础理论
2009-09-13 黄凤燕
一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人体与处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包括的肉容:(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也叫辩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有“民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 、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的交感互藏: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的相互转化,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苹,土爱稼樯”,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概括。
四 、 五脏,六腑
五脏,即为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物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写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
(一)心 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有心包卫护其外心主血脉、主神志。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灌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心主神明以精血为物质基础。2、心(1)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喜乐过度,则心神耗散(2)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合脉,指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血可从面部的色泽来反映出来。(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二)肺 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调节。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2)主宣发和肃降:主宣发体现在: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肺主肃降体现在:吸入清气;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的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汇聚于肺,通过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2、肺(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等组织。(4)在窍为鼻: 肺与鼻相通,鼻是呼吸的门户
(三)脾 位于腹中、横膈之下。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互为表里。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后天之本”。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水谷精微。将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2、脾(1)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2)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作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四肢肌肉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使肌肉发达,四肢健壮。(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是指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故脾功能的盛衰,可以从口、唇反映出来。
(四)肝 位在胁下,胆附于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肝与胆互为表里。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化。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协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