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全).doc

发布:2017-12-06约2.7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与证的区别) 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神 五腑 五体 五华 五官 五志 五液 五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魂 胆 筋 爪 目 怒 泪 弦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神 小肠 脉 面 舌 喜 汗 洪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意 胃 肉 唇 口 思 涎 缓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魄 大肠 皮 毛 鼻 悲 涕 浮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志 膀胱 骨 发 耳 恐 唾 沉 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与“扶弱”之法。⑵五行的制化与胜负:①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②五行胜负:子复母仇。⑶五行的相乘(太过与不及导致正向过度克制))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床表现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色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 虚证 用补法 扶正 ----------→ 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等 实证 用泄法 祛邪 ----------→ 发汗、泻下、清热、祛痰等 2.中医治疗观(重点了解):整体调治;治病求本(主导思想);正气为本;不治已病治末病(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治病先治神;以平为期。 3.基本治则(考点兼重点):⑴ 扶正与祛邪 ⑵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⑶正(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治疗,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症状相一致的病证) 与反(从)治(与正治相反):正治①寒则热之②热则寒之③虚则补之④实则泻之;反治①寒因寒用(适用于真热假寒证)②热因热用(适用于真寒假热证)③塞因塞用(适用于真虚假实证)④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⑷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阳病治阴”,适用于虚热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阴病治阳”,适用于虚寒证;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前者适用于肾阳虚证,后者适用于肾阴虚证;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⑸调理气血:调气(补气,适用于气虚证,尤以调补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为重点;调理气机,应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和理血(补血,适用于血虚证,应调补心、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尤以调补脾胃为重点,同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