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正字法邻近字在汉字识别过程中的抑制效应.pdf

发布:2024-12-08约2.64万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字法邻近字在汉字识别过程中的抑制效应

王敬欣;李琳;李莎;谢芳;常敏;张阔

【摘要】采用非掩蔽启动范式和掩蔽启动范式探讨了汉字识别中邻近字启动的抑

制效应.要求汉语母语者大学生被试进行以汉字为识别材料的邻近字启动实验,完成

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非掩蔽启动范式下没有发现汉字邻近字启动的抑制效应,但

在掩蔽启动范式下存在邻近字启动的抑制效应,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不受启动字和目

标字相对字频的调节.研究支持了词汇识别的竞争网络模型,同时也说明汉字作为一

种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识别机制.

【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

【年(卷),期】2015(035)006

【总页数】6页(P493-498)

【关键词】汉字识别;邻近字;非掩蔽启动范式;掩蔽启动范式;竞争网络模型

【作者】王敬欣;李琳;李莎;谢芳;常敏;张阔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

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天津师范

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YY071)。

汉语作为一种与拼音文字不同的表意文字,其认知加工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

要领域。在汉字和拼音文字中都存在着大量字形相似的正字法邻近字(词),在识别

加工这类字词的过程中,汉字和拼音文字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呢?Coltheart等

(1977)提出,拼音文字中的正字法邻近词是指替换目标词中的一个字母,同时保

证其他字母的位置和单词的长度都不变所得到的另一个单词(例如:blue-BLUR)。

已有丰富的实验研究证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正字法启动(orthographicpriming)

实验,如果在目标词前呈现其正字法邻近词,被试对于目标词的识别就会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呈现一个词不仅会激活这个词本身的正字法信息,也会激活类似的正字

法信息,例如这个词的正字法邻近词。

在启动范式中,如果采用非掩蔽启动范式(unmaskprimingparadigm),那么启

动词的呈现时间较长(350ms以上)且没有掩蔽刺激,被试可以意识到启动刺激的

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拼音文字的研究发现:当启动词的词频比随后出现

的目标词词频低时,会出现明显的抑制效应(LupkerColombo,1994;

SeguiGrainger,1990)。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被试对低频启动词的有意识的识

别会抑制高频的词汇竞争者(其中包括目标词),从而减慢对目标词的识别速度。而

如果采用掩蔽启动范式(maskprimingparadigm)则先呈现掩蔽刺激,随后呈现

启动刺激,且启动刺激通常只呈现很短时间(如60ms)。被试几乎意识不到启动刺

激的存在,对启动刺激的加工是无意识的(Bijeljac-Babic,Biardeau,

Grainger,1997;Brysbaert,Lange,Wijnendaele,2000;

DavisLupker,2006;DeMoorBrysbaert,2000;SeguiGrainger,

1990)。研究结果发现:当启动词的词频比目标词的词频高时,存在显著的抑制效

应。研究者认为高频启动刺激的短暂呈现激活了这个词的词汇表征,这对于低频的

目标词来说这是一个更强的词汇竞争者,因此被试对于目标词的识别速度就会变慢。

尽管在拼音文字中,邻近词抑制效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在非拼音文字中是

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邻近词抑制效应呢?Nakayama,Sears和Lupker(2011)进行

了一项使用日语片假名作为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研究,发现当启动刺激是目标词

的邻近词时,被试对于目标词的识别速度变慢,且这种效应不受启动词和目标词相

对词频的调节。该研究认为词汇竞争是非拼音文字识别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由于

日语片假名实质上也是一种表音文字,因此其实验结果还不能证明表意文字中是否

存在类似的邻近字抑制效应。

前人对于汉字邻近字的研究较少,且对于邻近字(词)的定义通常是两个字共享一个

部件或者两个词都包含某一个字(ChenPeng,2001;Chen,Wang,Peng,

2003;Huang,Lee,Tsai,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