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自组织自适应效应型组织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集群自组织自适应效应型组织研究
[摘要] 企业集群是现代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群组织具有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特性,其集群效应的提升是在集群组织环境和集群战略的动态演化下,以是否实现集群效应的最大化为目标,对集群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匹配、优化的自组织自适应匹配调整反馈过程。
[关键词] 组织结构自组织企业集群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agglomeration),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介于市场与企业的中间组织。基于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强大竞争优势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和品牌优势、创新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等等,发展企业集群已成为各国地方政府的热点。我国传统的地方企业集群基本上都是依靠企业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比较散乱,协作性差,缺乏发展愿景和使命感,企业集群自调节、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缺失或不成熟,集群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集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来指导分析。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未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其主要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运用自组织理论对集群的运行规律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解释集群的自组织特性,从集群宏观表象研究集群运行演化规律。如,井然哲等从自组织理论角度发现,企业集群的形成、演化过程与自组织机制密切相关;别春静等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的静态结构特征和形成条件、以及动态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都表现显著的自组织特性,阐述了企业集群形成和演化的自组织性,并以浙江企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然而对于从企业集群系统自组织微观表象着手,即系统内部如何相互作用的过程,缺乏研究。本文构建企业集群自组织自适应反馈模型,从系统上认识企业集群演进的自组织自适应机理。进一步搭建集群效应的匹配模型,分析企业集群组织演进中效应的提升是在一定的集群组织环境中及集群战略的指导下,集群组织结构优化量和运行机制优化量动态匹配作用的过程。
二、企业集群的自组织自适应成因分析
企业集群从极为简单的集群结构(少数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规模小,企业联系度不强,专业化程度等等)演化到具有复杂的集群结构-企业网络结构(集群规模大,企业联系强,专业化程度高),其演进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集群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的基本动因是为了与集群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和水平相适应。企业集群的这种演进过程带来了其自身组织结构对环境适应力的增强与集群效应(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创新优势,专业化分工,资源共享,交易费用降低等等)增强,其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正反馈自我强化效应,促使集群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优化,促进集群升级。企业集群一旦形成,便进入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一旦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则企业集群的演进提升将会遇到障碍。
企业集群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强调获取集群效应。所谓集群效应,是指企业集群一旦形成,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较高的制度收益(外部经济),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诸如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创新优势效应,专业化分工效应,资源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效应等等。同一产业内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进而获取集聚经济。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既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又是一种外部范围经济,是由聚集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聚集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波特认为,产业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群内的企业不仅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而且降低交易费用、生产成本,共享资源。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可以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而降低生产成本。同行业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作、合资或建立联盟等方式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企业群内企通过建立“区位品牌”,通过区域整体营销营造市场优势。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临近性,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
三、企业集群的自组织自适应模型
1.企业集群自组织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