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
毛凌滢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那么成语、谚语便是这镜中的明珠,是语言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它们经过世代相传,经过千锤百炼,凝成了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汉语的精华。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特征,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这个民族的谚语中发现。”汉语中的成语典故、警句格言异常丰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洗炼,是了解我国社会风貌、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
但有些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要理解其含蓄深奥的内涵,对于无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外读者就难于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了。因此,怎样处理成语、谚语等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有效地反映汉语的文化特色及其风貌,是汉英词典编纂的难点亦是重点。 虽然翻译的原则要求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的对应词和对应释义,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系统的构词形式、搭配方式及词汇语用意义、比喻形象不同,往往会形成对应空缺。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汉英成语、谚语处于内容和形式的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到各种手段,把成语、谚语的外延、内涵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充分地传达给读者。《汉英词典》修订版(危东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词典》)和《汉英辞典》(吴光华,上海交大出版社,下称《辞典》)在这方面均作了巨大的努力。作为一部汉外词典,《词典》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反映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特有
事物的释义特别详细”。这一“特有事物”自然包括了成语在内的文化特色词,而《辞典》所收录的成语、谚语等也极为丰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两本词典是如何进行成语、谚语等的英译的。
(1) 直译
正如英语某些成语可以直译成汉语,且已被我们接受一样,汉语的某些成语、谚语也完全可以直译成英语,这样不仅保留了汉语成语的色彩和生动形象,还可以丰富英语语言,让英语读者更好地感受汉语文化。“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47页。商务印书馆,1979。)
例如,由喻词“如”构成的四字成语 “如获至宝”,“如雷贯耳”,“如火如荼”,“如鸟兽散”,“坚如磐石”,“安如泰山”,“一见如故”,“胆小如鼠”等等都采用了直译法。说明采用明喻修辞手段构成的成语以及其它不涉及强烈民族文化色彩,凭字面意义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可以理解的成语完全可以直译。
(2)直译 + 借用: 汉英成语、谚语多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段。虽然比喻的形象方式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意义或隐义相同。汉英民族在人生体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有着相通的一面,因而凡是英语中的对应成语,均可采用。一方面保留了直译的特殊作用,同时又找到地道的译语。比如:
一箭双雕——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词典)
五十步笑百步——one who retreats fifty paces mocks one who retreats a hundred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词典)
(3)直译 + 意译: 若要保留汉语成语、谚语的风貌和特色,又要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直译 + 意译不失为一种两全的方法。如“龙飞凤舞”,在汉语中已失去字面意义,只有比喻义。如完全意译就体现不出该成语的生动形象,而仅直译成:“ like dragon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又会使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大惑不解;因为“龙”与“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文化内涵及伴随意义大相径庭;但加上了 lively and vigorous flourishes in calligraphy等意译成分,就起到了还其形、传其神的效果。其它如“走马观花”,
“买椟还珠”等许多成语均采用了这一方法。当然不是每一个类似的成语都作了这样的处理,比如“胸有成竹”,两词典均作意译处理“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stratagem,etc。倘若只要求英语读者理解其一般意义,不求其“所以然”,这样处理未尝不可;但笔者以为直译也无不可,只是得加上注释“以源明义”。
(4)意译法:对无法直译又带有浓厚民族色彩来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就只有采取解释性的翻译,即忽略其形式上转换,注意意义上的传递,通过增词、减词、改词、象义法等尽可能传达汉语成语谚语的内涵和外延。比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等。
(5)注释法:对于另外一些来源于历史典故,英译又不能寥寥数词表达清楚的,注释便成为一种很必要的处理手段。有文化差异的存在,就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