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斗拱和彩画 —中国古建筑中的两大元素 建筑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必须的空间。世界建筑体系有七大类,而中国古建筑是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几个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中国古建筑有极多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土木结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华夏祖先,利用自然山洞和崖穴居住,其后挖掘穴居,形成土筑;或利用自然的树木枝干搭建巢居。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黄土和木材都是主要的建材,因此中国古建筑将建筑营造称为“土木之功”,“土木”也便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用词汇。而西方的建筑主要以石材为主,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还没有解决木材的使用所带来的一些结构稳定性的问题,也就是我即将提到的“斗拱”的问题。在中国,尽管后来人们掌握了石材、砖瓦,玻璃等新的建筑形式,但土木始终是国人最正宗。最喜欢的建筑材料,也正是这种充满柔性和张力的土木结构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的造型和丰富的形式。下面,我将来介绍一下中国古建筑中的两大重要元素——斗拱和彩画。 一.斗拱 中国古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式建筑上有一种民间建筑上没有的构件,那就是“斗拱”。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撑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不仅可以使人的空间视觉得到延伸,而且形式优美,为我国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斗拱的结构有很多,现在所知的主要有华拱、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和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等。不同的数量和组成方式便会出现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斗拱。 据记载,“斗拱”最迟在周朝就已经被应用,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在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成为塑造建筑形象的主要手段。唐宋时期斗拱起到结构性作用,而且尺度非常大,一般高度相当于柱子高度的一半左右。由于斗拱的承托力,使得建筑檐部的出挑很长,即使房屋没有前后檐,屋檐也可以为木柱和屋檐下的人遮雨。但从元代开始,斗拱的形式产生许多种尝试和转变。其功能和作用开始减退。到了明清,斗拱已经退化成纯粹的装饰构件,房屋的承托功能由柱梁来负担。因为不同时期的斗拱具有不同的特色,所以斗拱又成为建筑物断代的重要依据。
在宫式建筑中,诸如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出于炫耀权利和显示美观的考虑,宫式建筑一般都会有长长的飞檐,所以就需要承载这些飞檐结构的斗拱了。斗拱一般都安装在檐柱和檐枋之上,它是在方形的坐斗上用若干个方形小斗和弓形的栱层建筑叠搭配而成。斗拱的层数随檐深度的加大而不断增加。层层叠叠的斗拱不仅使建筑物显得雄浑壮阔,而且极富韵律感。所以最初只是用于承载重量的斗拱,后来不仅被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还起了重要的装饰作用。由于它的这些特点,后来斗拱的型制也成为衡量建筑物的等级标准之一。到了唐代,斗拱的式样已经基本固定有了统一的标准。到了宋代时,工匠们将斗拱的 高度作为梁枋比邻的基本尺度,并由此发展为“材”。
二.彩画 如果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结构语言的一大特色和标志性结构,那么“彩画”便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语言的标志性特征了,也就是中国建筑的“中国特性”的载体之一。如果从结构和装饰来整体看待中国古建筑设计精神的话,“大木作”体现的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性的木质性的结构因素;那么“彩画作”则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美的追求和装饰性特征,是华夏文化艺术审美特制的重要体现和凝定。 中国从春秋开始起就已经注重在建筑上运用色彩,到明代时其运用手法就较完整和确定了。在我国,对于建筑物的色彩运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民族差别很大。在隋唐以前,建筑的色彩比较单一,但为日后建筑色彩的发展积累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方面的经验。到了隋唐年间,在建筑的柱子和屋身上兴起了各种彩画,房顶除灰黑瓦外还出现了少量的琉璃瓦。宋代以后,建筑的用色规划基本形成,大体可以表述为以黄绿各色琉璃为屋顶,檐下是金、青、红、绿等各色的彩画。宋代彩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品种: (一)五彩遍装彩画:以暖色调为主,多用红、朱、赤、黄等色。叠晕除青绿外,还用朱,为其他品种所无。所用图案有各种华文(几种花形图案)、琐文(密纹图案),大型构件还在华文、琐文中间画飞仙、飞禽、走兽、云纹等。阑额两端画各式如意头装饰,称角叶。梁周边叠晕,中心画华文、琐文。柱子上下画锦文或叠晕,柱身画缠枝花或团窠(团花)。这是用色和图案最繁富的彩画,用于重要宫殿。 (二)碾玉装彩画:包括柱子在内,均以青绿为主调,不用红色。其图案与五彩遍装彩画基本相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