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一章 地震工程学概论习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地震工程学概论
一、选择题
1、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下列哪一项确定:[C]
A.多于地震烈度 B.罕遇地震烈度 C.基本地震烈度 D.震级
2、下列哪些为抗震概念设计的范畴?[ABCE]
A.房屋的高宽比限制; B.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C.保证女儿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D.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 E.选择有利场地。
3、下列设防烈度的说法中,哪条是不正确的?[D]
A.设防烈度并非是基本烈度; B.设防烈度大都是基本烈度;
C.设防烈度是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遭受的最大的地震产生的烈度;
D.设防烈度不能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随意提高。
4、通常生命线系统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信、交通、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建筑,在抗震规范中列为下列何种?[B]
A.甲类建筑 B.乙类建筑 C.丙类建筑 D.丁类建筑
5、延性结构的设计原则为[B]
A.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B.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C.进行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承载力不足时,修改截面配筋;
D.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薄弱层、薄弱构件时进行设计。
二、填空题
1、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别为 环太平洋地震带 和 欧亚地震带 。
2、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 小震不坏 、 中震可修 、 大震不倒 。
3、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 四 个抗震设防类别,这些类别是 甲、乙、丙、丁 。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范围是 6、7、8、9 度。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 体波 的形式传播,它又可以分为 纵 波和 横 波。
6、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 乙、丙、丁类 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7、对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值应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 确定。
8、地震动的三要素为 最大加速度 、 频谱成分 和 持续时间 。
三、名词解释
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式中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地震烈度:度量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
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标准: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多遇地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罕遇地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
抗震设防措施:对甲类建筑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对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度的要求;对丁类建筑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构造措施:一般不须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多道抗震防线:对于采用多道抗震设防的建筑结构,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中遭受破坏后,第二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将接替第一道抗震防线发挥作用,抵挡后续地震的作用,从而防止结构的倒塌。当建筑物的基本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时,第一道抗震防线因共振而破坏后,结构的自振周期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使得结构在后续的地震动中受到较小的地震作用,从而减轻结构的破坏,防止结构的倒塌。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有框架填充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筒体体系、筒中筒体系等。
四、简答题
1、抗震设防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抗震设防,减轻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死亡,减轻经济损失。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的抗震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