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4-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性能,也是金属的一种加工方法。大多数金属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所以获得广泛应用。塑性变形不仅可以改变金属的外型,而且能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为了消除塑性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工之后或加工过程中,通常对材料加热,使其内部组织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过程。
一、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晶格发生弹性伸长或歪扭
塑性变形—晶粒被拉长或压扁,变形不可恢复
塑性变形和断裂—随着应力的增大,当超过强度极限,试件开始不均匀塑性变形,出现“颈缩” 到K点后发生断裂。
单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1 滑移
金属中晶体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发生相对的滑动位移现象。
⑴滑移带:滑移后滑移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实际由滑移线组成。
滑移沿晶体中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进行{体心立方晶格(110)晶面、[111]晶向},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原子结合力最弱,滑移阻力小。
⑵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体心、面心立方晶格有12个滑移系(6×2、4×3),密排六方有三个(1×3),面心比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塑性变形更好,因为滑移方向对滑移起的作用比滑移面大。
⑶滑移临界切应力:滑移与正应力无关,与切应力有关,使滑移开动的最小切应力为临界切应力。
⑷滑移时晶体的转动:滑移时晶体以滑移面的法线为转轴转动,滑移方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趋于一致。
⑸滑移机理:滑移是位错移动的结果,不等于刚性移动。滑移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的运动。最初人们认为晶体的两部分做整体滑动,按刚性计算的切应力值比实际测到的大几个数量级。
2 孪生
金属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一定晶面(孪生面)沿一定方向(孪生方向)发生切变,切变部分叫孪生带简称孪晶。孪晶面两侧晶体形成镜面对称。孪生引起晶格变化,同样与切应力有关。容易发生滑移的(体心、面心立方)晶格,不容易发生孪生。
孪生与滑移比较:
⑴孪生通过晶格切变改变晶格位向,滑移不改变晶格位向;
⑵孪生所需的切应力比滑移大的多;
⑶孪生时,相邻原子面的相对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滑移时滑移面两侧的相对位移量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二、多晶体(实际金属)的塑性变形
1晶粒和晶界在变形中的作用
多晶体塑性变形是晶界和晶粒起作用
⑴晶界—附近有较高的塑性变形抗力,晶格排列紊乱,杂质原子较多,增大晶格畸变,滑移时位错阻力较大,能使变形抗力增大,强度硬度增大。
⑵晶粒—细晶粒金属不仅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这是因为单位体积中晶粒数多,金属的总变形量分布在更多的晶粒中,晶粒间变形不均匀性减小了;晶粒内部和晶界变形量差减小,晶粒间变形会比较均匀,所以减小了应力集中,推迟了裂纹形成和扩展,使金属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断裂时需要消耗较大的功,因此韧性也较好。
2多晶体金属塑性变形的特点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是金属中每个晶粒的位向不同,变形在不同晶粒中逐批发生,相互协调,是不均匀塑性变形过程,只有多个滑移系才能保证变形的连续性。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与外力成45度夹角的晶粒先发生滑移变形。
软位向—加载时受最大切应力位向(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与外力成45度夹角)的晶粒。
硬位向—加载时受最小切应力位向(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与外力平行或垂直)的晶粒。
1.多晶体中, 由于晶界上原子排列不很规则, 阻碍位错的运动, 使变形抗力增大。金属晶粒越细,晶界越多,变形抗力越大,金属的强度就越大。?
2.多晶体中每个晶粒位向不一致。一些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接近于最大切应力方向(称晶粒处于软位向), 另一些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相差较大(称晶粒处于硬位向)。在发生滑移时,软位向晶粒先开始。当位错在晶界受阻逐渐堆积时,其它晶粒发生滑移。因此多晶体变形时晶粒分批地逐步地变形,变形分散在材料各处。晶粒越细,金属的变形越分散,减少了应力集中,推迟裂纹的形成和发展,使金属在断裂之前可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因此使金属的塑性提高。 由于细晶粒金属的强度较高,塑性较好,所以断裂时需要消耗较大的功,因而韧性也较好。因此细晶强化是金属的一种很重要的强韧化手段。 ??
4-2 合金的塑性变形
工业上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多数为合金,按组成相的不同可分为单相固溶体和多相固溶体,它们变形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单相固溶体塑性变形与固溶强化
单相固溶体的组织与纯金属基本相同,塑性变形与多晶体纯金属相似,具有相同的变形方式和特点,不同的是溶质原子使溶剂晶格发生畸变,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即固溶强化)。
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和弥散强化
两个组成相以上的合金发生塑性变形时,变形能力除取决于基本相的性质外,还取决于第二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