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应激心理防御机制心身疾病》课件.ppt

发布:2018-11-26约7.21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情绪反应 表现为愤怒、敌对、焦虑、恐惧、忧郁、沮丧、绝望、失助和淡漠等。 如恐惧:天敌同笼生活实验,一个铁笼中间用透明玻璃作为墙壁相隔分为两室,一室放入兔子,隔壁放入猎狗,猎狗见着兔子就凶狠追咬,兔子在笼中乱窜,无路可逃,它终日在猎狗监视之下,不思饮食,夜不敢睡,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体重锐减,甲状腺机能亢进,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有的兔子在1周至1月后死去 。 3、行为反应 表现为攻击、逃避或回避等。如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逃学 分析: 退行作用:重病缠身不正是这样一种退行作用的表现吗? 合理化作用:“不能连累别人”不正是一个退婚的最好理由吗? 6、转移:    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该对象表达,便会转向其他可接受的对象上的心理防御机制。 7、反向形成:   一个人采取或从事与自己的潜意识动机、情感和观念截然相反的过激的态度和活动。 8、合理化(文饰作用):    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指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表现和社会认可的解释之心理机制。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害令狐冲,还要说上一句:人在江湖中,哪有不经历些摔打的?! 9、幽默:   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时,常以发笑、开玩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问题,维持心理上的稳定。 10、升华    将本能的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用符合社会要求所赞许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以作也。”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两面性: (1)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能够暂时地解除痛苦和不安。 (2)它有时只能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过于滥用,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问题:      她使用了哪几种心理防御机制?试分析之。 应激反应与心身疾病 应激生理反应的类型 根据应激生理反应是否可逆、有否造成躯体组织损害,可将其分为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 1、心身反应:应激引起生理变化的初始阶段,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短暂的生理反应。当应激状态解除后,这些反应随之消退。 2、心身障碍:生活事件反复、长期作用于个体时,心身反应持续存在,机体适应出现困难,致使机体开始向病理反应转变,表现出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及非系统性临床症状,但无相应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还属正常。 3、心身疾病:因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持续存在,并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主要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一种“被压抑的哭喊”。 心理生理学说:躯体各器官都受大脑皮层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异常时可使内脏机能失调。 行为学习理论:人类的某些生理机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有确切、具体的躯体病变存在。 2、发病前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3、病情的缓解和加剧与情绪因素有关。 4、一定的个性特征成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 目前公认心身疾病按器官系统分类: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泌尿与生殖系统:遗尿病,经前紧张综合症等。 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 其它:癫痫、口腔炎等 各种常见内科心身疾病 冠心病 人格特征:Friedman指出A型行为类型易发生冠心病,冠心病人中A型者2倍于B型者,当遭受应激性事件时,易导致冠状动脉供应不足。 A型行为:由Friedman 和Rosenman提出,特点(1)时间紧迫感强:如行为急促,走路快,说话快而响,脾气暴躁,效率高(2)争强好胜:如竞争意识强烈,事业心强,好与人争辩,对人怀有敌意,有攻击性(3)情绪上易怒:容易激动,生气时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