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用户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7
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李曙光 作者简介:李曙光(1963-),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吉林132001)
摘 要: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充分反映了对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一词《辞海》定义:“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其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促进了文化的迅速发展。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到符号文字,前人将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记载下来,保存记录于石、木、竹、帛纸等各种形式的载体.产生了从藏书楼到图书馆这样一个专业的组织机构将其搜集、整理、收藏起来,去传承、去发展.才使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因此图书馆肩负着传承社会各种历史文化的作用,是文化传播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宣传机构,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载体、新材料载体、以及云计算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都为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活 一 、 图书馆文化内涵 .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她传播着文化也在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文献情报活动中自觉形成,并经绝大多数成员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创新能力、以及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价值观。现代图书馆文化是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内核,是由传统的制度管理、目标管理等向文化管理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灵魂。主要有以下内涵:
(1)价值观众。价值观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的思想基础,是全体馆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图书馆图书馆活动的目的的群体意识,它从意识形态深层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图书馆基本价值的取向是为所有有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收集保存文献和流通传递文献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向读者提供文献的利用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就是服务。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能够让全体馆员都认同的价值观对图书馆文化非常重要。
大批“90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受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思潮不断变化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对于“70后”、“80后”学生有了很大改变。在此情势下,传统内容的图书馆学生用户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90后”学生。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用户具有以下特点:
1.1 普遍具有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基本
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是“90后”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绝大多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可以熟练地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部分学生还可以借助应用软件进行程序编辑、文字及图像处理等。而本世纪初,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程度通常随性别或家庭背景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部分女性学生或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触过电子计算机或网络。受上述因素影响,学生对图书馆学生用户教育中有关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部分的兴趣大大降低,同时,其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意识则依旧淡薄,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近年,笔者所在的电子阅览室中,由于学生篡改计算机设置或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系统瘫痪现象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1.2 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90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