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发布:2018-08-28约3.0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北山街小学 姓名:康明兰 性别:女 电话: 邮编: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多媒体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激发、启迪、突破、培养、提高 曾在《走进新课程》一书“现代教学技术“一节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者的重要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当今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充满活力,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先激情导入,然后便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组小兴安岭的实景图,那绿绿的山,清清的水,岸边的小鹿喝水并悠闲地散步的情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便提起来了,读课文也就更专注了,回答问题更是积极踊跃,整个课堂便焕发出勃勃生机。 又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一课,学生们和我一样,从小就呆在矿区,大多孩子没有过旅游经历,要亲眼目睹荷花的风姿更是不可能。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写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我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了一部分荷花系列图片,在美的音乐声中,同学们陶醉于那动人的如仙子一般的荷花中,有的竟然达到忘我的境界。结合这些美妙的图片,学生对课文那精美的语言多次品读,读出了荷花之美,教学效果自不用说。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较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例如我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作者苏轼生平的资料和写本首诗时作者的生活情况,然后使用多媒体出示给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件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三、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课文,我们既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