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探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
摘 要:生成是新课改中的一个新内容、新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延伸等,是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之一,作为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背景;生成性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追求生成性课堂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内容。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等。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动态思维的生成。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树立生成观念,促使学生动态思维的生成
新课改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的是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讲究课堂环境的自由、民主、平等。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思维、思路方法等。初中语文知识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的答案,教师可以运用学科无限制的特点,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的求异思想等等,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帮助学生形成动态思维,促使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形成。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主的阅读提出问题,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作者看了辉煌的紫藤萝瀑布,觉得很美,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有问题,看到美的事物按照常理应该是停留下来慢慢欣赏才对,为什么会作者却加快了脚步呢?不是相互矛盾的吗?”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感悟了花和人命运的相同,即:都会遇到不幸的事情,而生命是无止境的。精神得到了振奋,从而加快了脚步,深化了教学内容。
二、找准预设和生成的契机点,推动生成性课堂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是相互统一的,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能够为课堂的生成提供发展平台。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且没有标准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适当的对其进行增加或删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预设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或者跳一跳能够接触到的范围,抓住预设和生成的契机点,借以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预设多个教学计划,力争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学生生成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分析、总结知识、内涵等,加深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过程,最终让实现在学习中生成,在生成中学习的课堂教学。
三、合理处理意外事件,让意外演绎成生成
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预设内生成。然而,初中生的思维比较灵活,且语文知识范畴广,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问题或者某个环节,难免会发生“意外事件”,即: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的思路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面对这些“意外”,教师应果断的采取处理方式,即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问题,实现预设目标,将意外演绎成动态生成。
生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情感共鸣。而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的生成教学观念、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尊重、构建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等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生成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成,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综合素养与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0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