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课题 《云南的歌会》 课型 教读课 学生与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民俗风情,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体会人类文明。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同时要求熟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了解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2.本文是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学习本文能够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热爱民俗文化,并引导学生体会多种描写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3.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的小的动物,如沈从文笔下戴胜鸟和云雀;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
目标
及
依据 目标 依据
感知文章内容,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单元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1.播放云南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时大屏幕展示云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及歌会画面。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么?对于这个地区的民风民俗你们有哪些方面的了解?
3.总结: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妙笔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4.作者介绍: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代表作有《边城》、《八骏图》等,被誉为“乡土小说之父”。
学生七嘴八舌话云南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沈从文的资料。
导入设计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读 准 字 音 迤(yǐ)西 蹲踞(jù) 酬和(hè)
熹(xī)微 譬(pì)喻 铁箍(gū)
即物起兴(xìng) 龙吟凤哕(huì) 学生朗读质疑,并将不懂的字音标到课文中相应字词上面。 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积累词语。
初 读 课 文
感知美 1.速读课文,谈谈读后对云南歌会的第一感觉?(提示:可结合导入中的音乐来说,或与平常所看到的演唱会作比较)
2.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歌会的三个场面?(由地点和表演形式引导概括)
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3.列表归纳本文所展现的歌会的地点、人物、内容、方式、特点、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山野对歌】
地点:山野
人物:四方高手(年轻妇女)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
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
互嘲互赞
目的:比试才情
特点:对抗赛性质,才情智力大比拼
手法:人物刻画
【山路漫歌】
地点:乡下赶马路上(山路)
人物:女孩
内容: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方式:漫歌
目的:自在随兴
特点: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 成趣 。
手法:环境烘托
【村寨传歌】
地点:村寨
人物:男女老幼(吹鼓手)
内容:《十二月花》,本地好听曲子
方式:轮流低声唱,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 场
目的:传歌,传递文明
特点:民歌展览,民歌大课堂,“十年难逢金满斗”。
手法:场面描写
4.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概括云南歌会的总特色。
特色:云南的歌会,天地就是大舞台,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这种天地同唱的恢宏气势,形成了云南的歌会壮观瑰丽的风情画面!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初读的感受。
3.学生讨论,尝试概括。
4.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整理出表格展示成果。
5.结合第一感觉及表格,总结云南歌会的特色。 这一环节旨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