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应收账款管理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长虹集团应收账款管理案例
(一的背景
长虹集团是成立于1988年的电器股份制企业,1994年3月,长虹集团上市。该公司经营范围非常广,包括电视产品、空调产品、电子医疗产品、电力设备、机械产品、数码相机、通信及计算机产品等。但彩色电视机是长虹集团的拳头产品,长期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
二应收账款危机的发生
自1996年以来,长虹集团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从1995年的190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50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3%。 长虹集团不仅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而且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4.67%下降到2005年的一季度的1.09%,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彩电业上市公司的同期应收账款周转率。
巨额应收账款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1999年的30亿元急剧下降到2002年的-30亿元。截至2004年年底,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亿元。
2004年12月底,长虹集团发布公告称,2004年,长虹集团计提坏账准备3.1亿美元。由于计提大额坏账准备,该公司今年将面对重大亏损。受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因素等影响,长虹集团的主要客户——美国进口商KR公司出现了较大亏损,全额支付公司欠款存在较大困难。KR是长虹集团的最大债务人,应收账款金额达到38.38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96.4%。据此,公司决定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当时预计最大计提坏账准备金额为3.1亿美元左右。
长虹集团2003年的净利润为2.6亿元人民币,以此为标准,长虹集团至少需要为此笔债务背上10年的包袱。上市10年的首次亏损,留下债务10年难尝。短短数日之内,长虹集团的股价跌幅近30%,总市值损失30多亿元。2004年上半年,长虹集团的净利润只有6000多万元。
由此可以看到,导致长虹集团巨额亏损的罪魁祸首是美国的经销商——KR公司。美国从2001年7月开始,长虹集团将其彩电源源不断地发往KR公司。然而产品是出去了,货款却没收到。KR公司JL,总是以质量问题或货款未收回为借口,拒付或拖欠长虹集团货款。
谋求化解危机
为尽量收回货款、减少损失,2004年12月14日,长虹集团在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KR公司,要求被告美国KR公司偿还4.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的货款及律师费、诉讼费等,并要求法院发出禁令,禁止KR转移资产及删改、毁坏账本,同时允许长虹集团查明KR的财务状况。 2005年3月27日,长虹集团对外披露,长虹集团已经从KR追回近1亿美元。 2005年7月18日, KR以及其控股人JL已经将拥有的ZH公司股权全部抵押给长虹集团,作为长虹集团应收KR货款的担保。 但是ZH公司的资产净值仅有1788.2万港元,盈利更是只有130万港元,每股盈利0.041港元。以此计算,KR和JL在ZH公司分别拥有约2.38亿港元和0.83亿港元的市值,两项合计仅为3.21亿港元。而若以资产净值计,这两项的抵押仅值1260万港元。与长虹集团近40亿元人民币的应收账款相去甚远。
2005年7月,双方达成协议,KR向长虹集团提供三部分资产抵押,作为其部分欠款1.5亿美元的担保。KR抵押的三部分资产,一是KR公司的不动产抵押担保;二是KR及其总裁JL持有的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ZH公司”股权担保;三是KR商标担保,三部分资产的抵押登记手续当月办理完毕。
2005年9月,长虹集团董事会公告显示,在对KR4.675亿美元的欠款中,长虹集团可能从KR收回的欠款只有1.5亿美元,这意味着还有3.175亿美元(26亿元人民币)的欠款面临无法收回的境地。这一数字高于自1999~2004年6年间长虹集团的利润之和。2005年初,长虹集团通过向银行融资获得3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但长虹集团仍在数年内深受应收账款管理失败的困扰。
金杯汽车2002年4月13日,金杯汽车发布了业绩预亏公告:金杯汽车2001年度业绩将出现巨额亏损。随后,该公司又公布了经营业绩预亏的补充公告,公告中解释,造成巨额亏损是由于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坏账准备产生的。金杯汽车2001年度报告显示,主营业务收入6484690万元,同比减少18%;净利润-82503.87万元,同比减少420%;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1.252元,同比减少27%;股东权益155085.29万元,同比减少34%造成金杯汽车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在公司的资产构成中,充斥着大量的应收账款。截至报告期末,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19.87亿元,其中5年期以上的应收账款达7.88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39.6%。按账龄分析法金杯汽车需要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高达9.47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47.6%。正是巨额的坏账,导致金杯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