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第1节《地球与地图》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地球与地图
【教学目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知识梳理】
一、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右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地球仪
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 相等
相互关系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间隔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不等,在赤道上最大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读图实践 图中A点在B点的正东方向
图中B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
[特别提示] 在地球仪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是无限方向,通常以劣弧(两点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为准;南北方向是绝对的,是有限方向。
纬度和经度的划分
纬度 经度
起始点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划分方 向南、北各划分90°,以北为 向东、西各划分180°,向东为东法 北纬(N),以南为南纬(S) 经(E),向西为西经(W)
度数变 自南而北,北纬数值渐大,南化规律 纬数值渐小;反之亦然
自西向东,东经度数值渐大,西经度数值渐小;反之亦然
半球划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分 以南为南半球 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读图实 图中A、B两点的纬度为30°N,图中B、C两点的经度为30°W,A点践 C点位于南(南、北)半球 位于西(东、西)半球
[特别提示] 同一经线圈上的两条经线,经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0°和180°经线除外)。以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趾点),其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两点所在经线构成经线圈,即经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如图中B点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为(30°S,150°E)。
二、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表示形式:
典例 ①图上1cm代表 ②1∶5000实地距离5km 000
形状 文字式 数字式 线段式
(3)大小比较:比例尺是个分子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如上表中比例尺由大到小依次为①②③。(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
详细,精确度越高。
方向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一般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
类型
中“▲”
侧视图 俯视图
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844.43米”为注记。
三、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深)线:在地图上海拔(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常见地形部位
常见例图
演变简图
①截取一段纬线,在其上标注经度,如图:
②截取一段经线,在其上标注纬度,如图:
剖面图
截取极地投影图中的一部分,如图:
相比较而言,G表示缓坡部
部位 地形
山顶
山谷
山脊
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 示意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谷线低于两侧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脊线高于两侧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用
位,F表示陡坡部位。
请在B处或C处画出可能发育的小河的流向。
地形剖面图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转绘而成,可以直观地表示地表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常见经纬网图
陡崖 “ ”符号表示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度;
②竖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经线,由西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信息解读]
类型,侧视图,俯视图判读要领:①横线(或弧
线)一般代表纬线,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度,反之为南纬
③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纬)线之间经(纬)度差异一般是相等的,①关注经纬线的表现形式:纬线为圆弧线,经线则是从圆心出发的射线;
②判断圆心是北极点还是南极点,确定纬线是南纬度还是北纬度;依据自转方向及经线经度值的变化特征,确定经线是西经度还是东经度
经纬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经纬网地图的判读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
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方格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