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训练之线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线索导学
华县铁中 孙方明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
2.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3.增强学生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
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文章,讨论如何解决不能将几件事有效串联的办法。
2.例文分析,方法总结。
3.实战训练,能力提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线索作用
2.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自我剖析:
活动一:各组传阅本组作文,提出优缺点,然后展示。
(一)各组代表发言
(二)教师明归纳。
有粗糙的记叙,无生动的描写
记事简单,不能将几件事件有效串联。
记叙没有波澜,不讲详略。
文体意识不强,议论抒情多余记叙。
我们的文章举例(片段):高一 张可天
思考:改后的片段和原文比较,好在何处?
自主学习
活动二:阅读例文,然后探讨例文在解决“记事简单,不能将几件事件有效串联”问题采用了什么方法?
1.阅读例文。
母????爱
母爱到底有多深,谁也无法测量,母亲的鬓发却在默默地诉说……
9岁那年,母亲把我送到镇上一个远房亲戚家寄读。开始几天有一种新鲜感,勉强呆着,可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有一次我瞒着亲戚,一口气从镇上跑回家,然后哭啊,闹啊,总希望自己的眼泪能打动“铁石心肠”的母亲。可这些都无济于事,连夜,母亲又把我送回亲戚家。
我呆呆地坐在床边,眼睛像干涸的小河,再也挤不出一滴泪水。母亲弯下腰,用手抚摸着我没有表情的脸。我一把打掉她的手,母亲惊愕了,刹那间,她脸色苍白,眼圈红红的:“孩子,也许有一天你会明白的!”说着,她扭过脸去。借着那昏黄的灯光,我隐隐约约看到母亲鬓边有一根白发。虽然只有一根,可却显得特别刺眼。它仿佛想跳出来,指责我这个不懂事的女儿。我心中不由得一颤,可嘴里仍不能原谅她。
这以后大约两个多月,我开始适应周围的环境了,也渐渐地学会了照顾自己,可是由于我太任性,跟母亲的结仍然没有解开。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天气比较暖和,我把好些衣服都带回了家。临走之前,母亲说;“带点衣服吧,天气可能要变冷,当心冻着。”“冻死了才好,省得你看我不顺眼。”说完,我头也不回地走了。就在这一周的一个中午,天气突然变阴,下起了小雨,渐渐又下起了雪。到下午我们放学时,外面已是白茫茫的一片。我穿着单薄的衣服,一步一滑地在雪地里走着,边走边哀叹:这么大的雪,家里不会有人送衣服给我了……
到了亲戚家,我刚坐定,突然听见门口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小卉。”我惊讶了,刚想喊“妈妈”,可顽固的嘴巴像凝固了似的,硬是没动。但表面的冷漠仍然掩饰不了心中的喜悦,我连忙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的包,帮她拍掉身上的雪花,又打来热乎乎的水给母亲洗脸。这时我发觉母亲脸上有一块皮磕破了:“咦,这儿怎么了?”母亲摸着还在渗血的伤口,笑笑说:“没什么,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心一揪,眼眶不由热起来。抬起头,发现母亲鬓边还有一簇雪花,忙伸出手去拍,可我的手却僵在空中——那不是雪,而是一缕白发!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深情地喊了一声:“妈!”然后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了起来,把所有的悔恨和歉意都溶进泪水中……
现在,每当我回到家,总要先看一眼母亲鬓边的白发。它似乎在默默地告诉我,母爱到底有多深,也似乎在默默提醒我,永远记住这伟大的母亲。
[点评]母爱这一主题可以说是常写常新的,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歌颂赞美母爱的伟大。构思精巧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母亲的白发”为全文线索,贯穿始终。文章以“母亲的鬓发却在默默地诉说”开篇,继而“隐隐约约地看到母亲鬓边有一根白发”,到“那不是雪,而是一缕白发”再到结尾处的“总要先看一眼母亲的白发”,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以物线组织起来有关母爱的若干材料,显示出作者精巧的构思。同时本文的描写细致、语言抒情,开头与结尾呼应较好,有诗的韵味,打动人心。
2.讨论展示。
经过讨论明确:设置线索
合作探究
(一)、思考讨论。
1.何为记叙文的线索?
2.会议学过的高中和中学课文,想想记叙文的线索都有哪几种?
3.选择记叙线索的标准是什么?
(二)教师明确。
1.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下地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或者更简洁的说,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
线索不确定,情节、结构都无从谈起;只有确定了线索,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何处需要过渡,哪里应该照应,怎样划分段落,怎么安排层次。线索在叙事性文章中起着组织情节的作用,是构成情节的艺术手段。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生活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贯穿成一个结
显示全部